1 / 6
文档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10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6 文件大小:1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ab)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铁犁牛耕方式形成。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铁制农具大超前代;出现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东汉出现一牛挽犁技术(便于牛耕普及、有利山地开垦)。③唐代:出现曲辕犁(控制耕土深浅)。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a)
①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②秦朝: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③汉代:关中“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b)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ab)
纺织原料:麻、葛——丝——棉
历代发展:
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为并列“国有六职”,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③汉代: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华美轻柔的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被称为丝国。
④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
⑤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
⑥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推广传授先进织造技术,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⑦明代: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b)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到畜力鼓风,东汉初,杜诗创造出以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b)
①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②唐代制瓷业已成独立生产部门。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有“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的刑窑白瓷,还有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③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④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以其质量闻名天下。

(1)“市”在历代的发展(bc)
①秦代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等。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教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b)
①唐:长安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规模超过长安,扬州曾“雄富冠天下”,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都会。
②宋:汴京(开封)商市繁荣。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b)
概念:重农抑商(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其原则的确立始于商鞅变法,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
表现:汉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确立商人应市入籍、不得为官制度。
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和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②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萌芽得不到正常发育,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b)
概念: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b)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b)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途径: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c)
①发展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主要在轻工业发展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c)
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客观条件。②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或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时间: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著名实业家:①张謇,晚清状元,“实业救国”的重要代表,创办大生纱厂。
②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保兴面粉厂,被称为“面粉大王”。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ac)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③1915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有利外部条件。
时间:民国成立到一战结束(1912—1919)
表现:①实业团体纷纷涌现。②新建厂矿、新增资本速度和规模空前。③纺织(最大新式工业)、面粉(第二大工业)等轻工业发展显著,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c)
①内战的破坏。②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③官僚资本的压迫。④繁重的捐税负担。⑤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ab)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中共八大的召开(ab)
召开: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①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b)
原因: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开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b)
①“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受“文革”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c)
主要内容: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a)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b)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b)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ab)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男装的变化: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近代女装的变化:由晚清的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如改良后的旗袍。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①新中国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饰成为普遍选择。②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主色。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和住宅的变化(ab)
饮食结构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特点
①传统菜系:中国饮食中鲁、粤、川、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
②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的重要影响:一些西餐中的原料(洋葱、胡萝卜等)和调味品(咖喱粉、味素等)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国人欢迎;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的变化: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征
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和家具陈设开始大量出现。
(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俗的变化(ab)
变化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的重大影响。
婚俗变化: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丧礼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辨易服、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常见礼节。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b)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
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①人力:人力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②机械动力:轮船(1865中国自建第一艘);火车(19末20初铁路建设较快发展)、电车(1906天津有轨电车)、汽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飞机(20世纪20初中国民航业起始)。
(2)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ab)
邮政:1866海关试办邮政;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
电报: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创设无线电报;1932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1882传入中国,2003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电信合一新时代。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中国近代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报刊(ab)
①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
②维新变法期间,影响较大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在推进变法、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重大启蒙作用。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b)
①迪亚士:从欧洲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抵达好望角
②哥伦布:从欧洲经大西洋到达美洲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c)
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15世纪末16世纪初)
①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的孤立、分散和隔绝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②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商品市场。
许多新商品(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传统商品(香料等)交易成倍上升。
③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和人员迁移。
美洲的烟草、可可、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传入欧洲,后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和马、牛、驴、骡等动物进入美洲;欧洲移民不断进入美洲。
④新航路开辟后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aa)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海上霸权地位。
③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和影响(bc)
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土著民、不平等贸易、奴隶贸易
影响: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②加剧了殖民地的贫穷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3、“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b)
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市场海外市场。②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a)
棉纺织业: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③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④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⑤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动力:1769和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单动式和联动式蒸汽机。
交通运输: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c)
(19世纪中)。
①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重要保障)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亚非拉多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b)
前提: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条件: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积累了大量资本。(市场、资金条件)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技术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b)
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aa)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建立纽约珍珠街发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②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
③1885年,本茨发明汽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c)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物质条件)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主要动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联系大为便利。(技术条件)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重要保障)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和目的(ab)
时间:第一阶段1933—1935年,第二阶段1935—1939年
目的:①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②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改革意义的一系列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b)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通过《紧急银行法》,成立联邦储备银行——恢复金融正常秩序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通过《农业调整法》提供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复苏农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工业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恢复工业生产。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大规模救济。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水利工程)。——解决失业
④保护劳工权利。
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稳定社会。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bc)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或全面)干预。
表现为:新政期间,出台了700多个法令(立法干预),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行政干预),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财政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bc)
①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存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②罗斯福政府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对战后的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c)
原因: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似的能够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特点: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b)
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特征: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成就: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3)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b)
内容: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成就:日本在短短25年迅速赶超了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ab)1918—1920
内容:①农业方面:余粮收集制,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家。②工业方面:企业无论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实行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前提:义务劳动)。
影响:①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局限: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和错误,遭到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强化引起广泛不满,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1921—1928
背景:①经济危机: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加上1920—1921的大旱灾,引起经济危机。②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化引农民强烈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国内不满情绪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②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在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企转给资本家经营。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意义: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ab)
关贸总协定
建立: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开始实施。
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消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性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意义:①是二战后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特点)②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要求于1945年成立,1947年正式运行。世界银行的建立: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要求于1945年成立,1946年正式运行。
三大经济组织的地位及意义: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①它们的建立标志着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②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欧元的诞生(ab)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2)***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ab)
标志:1994年1月1日,美、加、墨三国签署的《***贸易协定》生效。
影响:①***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②加快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③加快了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ab)
建立:由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1989年,美、日、加、澳、韩、新西兰和东盟12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首次会议,标志亚太经合组织问世。
发展:①1991年,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意义:促进了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多边经济联系与合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探索出一种新模式。
▲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ab)
建立:1994年达成《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设于日内瓦。
宗旨和基本原则: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意义:①世贸组织的建立,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建起来。②标志着全球规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③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b)
加入: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
意义:①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中国入世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没有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中国需要世贸,世贸需要中国)
对中国的影响:①机遇: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和更好利用外资;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好处。②挑战:随着境外产品和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一些产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3)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bc)
①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严重恶化,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原因是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独立后国家政局动荡,债务饥荒)——对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和饥饿,使其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②问题:环境污染、人***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最近更新

铬钝化项目可行性报告 31页

醋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43页

运动社团成立可行性报告 33页

购买考斯特可行性报告 31页

设备总体方案的可行性报告 30页

融资购船可行性报告 27页

电视购物的公共规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2页

电网接纳光伏电站并网运行的适应性及对策研究.. 2页

艾纳香可行性报告 28页

育种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37页

老年护理中心可行性报告 38页

编写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 41页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制备及膀胱癌检测中期报告 2页

电动叉车用异步电机调速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2页

电力电缆及其管沟在线综合监控系统的研究中期.. 2页

科学养猪可行性报告 32页

甲状腺结节特点的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2页

用材林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 2页

用于细胞培养的微流体设计及在生物传感检测中.. 2页

用于无线传感网的最大化网络生存时间及可靠分.. 2页

用于多模发射机的线性功率预放大器研究与设计.. 2页

生猪屠宰加工可行性报告 48页

二轮复习-专题二--第2讲--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10页

瑞士佳典可行性报告 38页

玉米高产栽培可行性报告 33页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2页

2024年朝阳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14页

变电所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15页

连续油管作业问题及对策ppt课件 41页

高速公路养护统计管理办法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