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doc

格式:doc   大小:23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6 文件大小:2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二复****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农业
1、耕作方式: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一牛挽犁(东汉)
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完备的(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集体公有制
②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③战国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
③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的存在)
4、水利事业:
①传说英雄:治水
②著名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筑);
西域(西北地区)的特色灌溉工程,使干旱地区得到灌溉。
③治理黄河:东汉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5、认识: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经营形态:
①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②:产品工艺高,不入市场
③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
2、手工业部门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麻和葛)
开始烧制陶器
商周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生产规模大,水平高。
由陶向瓷过渡
出现人工冶铁
战国
生铁(铸铁),
炼钢,淬火工艺
汉代
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
制度:铁业官营;
燃料:煤;
鼓风:水排
南北朝
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邢窑(“南青北白”)
唐三彩(陶制品);
宋代
推广到闽粤等地
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景德镇:瓷都
青花瓷
明代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生产方式
清代
瓷器,珐琅瓷
三、古代中国商业
商业生产和转运
“市”的发展
商业城市
战国
开始兴起
秦代
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商运活跃,开通海、陆
有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有东、西9市,
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界限分明。
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
南北朝
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商运发达,
客舍、邸店、车坊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
长安、洛阳、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宋代
海外商运繁荣
①市首次突破了原先和的限制,打破市坊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③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汴京()
临安(杭州)
明清
出现(晋商、徽商)
商业区繁华
工商业市镇兴起,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四、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重视发展,限制发展的政策。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历代措施:(了解即可)
秦: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
汉:①加重赋税征收;②盐铁官营制度;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
唐:设官市,严格管制明清:“海禁”政策
(5)后果: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推动,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的发展;
②阻碍了,违背了历史潮流。
2、“海禁”政策
(1)含义: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是这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后果: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门。
2、标志:关系。
3、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发展缓慢。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和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时间及标志: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外国商品倾销;
影响: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
和;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含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即经济工业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
(主要)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促进来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
 2、政治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3、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要取得
;
,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2.
(主要)
3.“”思潮推动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民国初期(一战)
(1912--1918)
;
2.“实业救国”的影响;

4.
(主要)
短暂发展
国民统治前(1927--1936)
;





抗战爆发后
(1937--1945)
;(主要)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抗战胜利后
(1946--1949)
(主要)



工厂纷纷倒闭
★三座大山:、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内地较少;
:以为主,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发展的因素:
①(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
②后天畸形(主要在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到三座大山压迫(主要因素;)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
②的支持和鼓励;
③民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推动;
④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内容:“”
②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3、——发展生产力(1953-1957)
①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③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④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国民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调整生产关系(1953-1956)
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
②: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的政策。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中国建立,中国进入初级阶段。
二、十年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的报告(1956,毛泽东)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1)背景: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
为先进的。
(3)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1)原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苏联的影响;
(2)表现:1958年“”(忽视了经济规律)
(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危害:使得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造成了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0)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196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建设大混乱
2、1971: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文革”恶果:政治混乱给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训:①认清国情,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中心;
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基本内容:
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前提)
②工作重心: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关键)
③伟大决策:作出实行的伟大决策。
2、历史意义: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
③过程:小岗村→、试行→全国推广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大改造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
(4)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原因:僵化,影响生产力发展。
(2)实施: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奠定思想基础)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③1997年(创新)
④21世纪初(基本确立)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①1980:设立(、珠海、汕头、,1988年海南省)
②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③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上海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3、特点:。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了全球化需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俗的变迁
变化原因:①的客观影响;(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推动;
④近代民主思想的潜移默化。


住<br****俗


男:;
女:;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
传统
菜系
北方:四合院
(家族、等级)
婚俗、社交礼仪(封建等级森严)
鸦片
战后
西装传入
西餐传入
租界开始出现西式住房;
民国
初期
男:
女:改良新旗袍
(特点)
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毗连式房屋(厦门中山路)
文明、简化、平等
二、交通和大众传媒的进步
交通
自行车、、汽车、轮船、
通讯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有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大众传媒
报纸:1873年《》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广播:1926年,哈尔滨广播台
电影1905年,中国人拍摄的无声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建立
互联网: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三、认识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
①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
②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
③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⑤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影响: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1、背景(了解)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
③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去东方的传统商路
④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地圆学说的流行
2、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者
开辟的新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绕过好望角,达到印度
1519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实现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对欧洲:
①引起了“”(①商品种类日益增多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③贸易中心的转移:地中海区域→大西洋沿岸)
②引起了“”(黄金、白银大量流入→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
线上升→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
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
对世界:
①打破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
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
②揭开了西欧列强的序幕。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
二、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扩展(16世纪初—19世纪)
1、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6世纪)
2、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8世纪)
①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②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
③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
4、殖民主义的罪恶:
5、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三、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条件:①资金
(殖民掠夺)②市场(海外扩张)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④技术(手工工场)⑤国家政策
2、概况:①业首先开始,随后出现一系列发明
②工厂制度的建立推广
③标志:的发明和使用
④交通运输业:、
⑤涉及领域:、
3、对英国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
②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
③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世界影响:
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到“”;
②生产关系:得到建立和推广,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③国际关系: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④世界市场:。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3、成就(史实):①能源:电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
②交通: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
③石油化工: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
④电信:美国人贝尔发明,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
⑤传统工业: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特点:(了解)
①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在多国同时进行(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③有的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④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⑤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5、影响:
①生产力方面:促进了,使人类进入;
②生产关系方面: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③国际关系方面:促使列强掀起,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④世界市场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世界市场。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