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1,45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6 文件大小:1.4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概述在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相关实验中,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
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尓文的向光性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刺激后,就向下面传递某种“刺激”,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结论:“刺激”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
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命名为“生长素”。
5、郭葛的实验:分离出生长素,叫吲哚乙酸(IAA)。
四个“部位”: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光部位、生长和弯曲部位。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的部位。
感光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的部位:尖端以下的部位。
二、能补充、完善“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例: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注意事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防止颠倒


答案:D(具体实验附后)
三、能说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情况,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植物表现顶端优势的原因及应用,举例说出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列举同种植物不同器官或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生长素的运输:主动运输。
(1)极性运输: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2)顶端的横向运输。
(3)成熟的韧皮部非极性运输。
3、生长素分布:广泛分布,相对集中在长生旺盛部位。
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的种子和果实。
4、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5、植物表现顶端优势的原因及应用:
 (1)顶端优势的原因: 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2)顶端优势的应用:果树修剪、棉花修剪提高产量,绿荫树、绿篱修剪。
6、举例说出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4)除草剂。
7、列举同种植物不同器官或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1)生长素的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
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应用除草剂)
  四、能说出常见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描述植物
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对植物的意义,列出植物激素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1、能说出常见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
(1)赤霉素:①产生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发芽;促进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①产生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抑制叶片衰老;促进气孔开放。
(3)乙烯: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加速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4)脱落酸:①产生部位:根冠、衰老的叶片等。
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描述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对植物的意义:
(1)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①在生长素浓度升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②在乙烯浓度升高时,又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③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生长素促进细胞体积增大。
④脱落酸抑制生长,加速衰老,细胞分裂素则可解除这些作用。
(2)意义: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调节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表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列出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例1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凤梨(菠萝)、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
例2芦苇生长期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就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是造纸好原料
例3用GA(赤霉素类)处理大麦的种子,可以使大麦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ā-淀粉酶,可以简化工艺、降低生产啤酒成本
例4蔬菜水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会损坏人体健康,如青鲜素(抑制发芽)。
附: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实验目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不加清水作对照组,有相互对照组。)
3、实验设计:
(1)用生长素类似物2、4—D
(2)配制不同梯度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1、2、3、4、5、6、7、8、9、-1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2cm。,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3)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
4、实验过程:
(1)制作插条:将准备好一年生的枝条剪成长约5—7cm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尽量相同。
(2)分组处理:(浸泡法)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1—10的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3小时。处理完毕进行扦插。
(3)进行实验:设置10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25—30OC。
5、实验结果:记录实验现象。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能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举例说明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B)。
1、能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举例说明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部分)①,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②,功能:传导兴奋。
(3)神经中枢③,功能:具有调节和控制神经反射作用
(4)传出神经④,功能:传导兴奋。
(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⑤,
功能:接受兴奋,产生相应反应,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
二、能说出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兴奋的本质、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及特点、神经
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A)。
1、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兴奋的本质、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及特点:
(1)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电位时膜内负电、膜外正电→动作电位时膜内正电、膜外负电,
(2)兴奋的本质:局部电流(离子移动)
(3)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及特点:正常情况下,树突→细胞体→轴突,
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突触来传递。
突触小体中的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糖蛋
白结合。
兴奋的本质:化学信号。
传导的特点:单向传导。
三、能描述人脑的基本结构(A);举例说明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B)。
1、人脑的基本结构:(图1)
大脑(大脑皮层、白质)
小脑
脑干
下丘脑
中脑
2、举例说明人脑所特有的高
级功能:(图2)
(1)书写语言中枢(运动性)
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2)运动性语言中枢图1图2
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3)视觉语言中枢(感觉性)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4)听觉语言中枢(感觉性)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四、能说出激素的概念、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种类与功能、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
平衡调节中的作用(A)。
1、激素的概念:激素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或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由血液循环运输到机体其
他部位,发挥其特殊生理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种类与功能:(表)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
作用:
注意: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垂体分泌
促激素作用于各腺体。
五、能举例说出动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实例(A)。
(1)对牛,马,猪等的生殖腺进行摘除,可使动
物性情变得温顺,且体质增强,育肥快、肉质量高。
(2)养鸡场通过增加光照,刺激卵巢一直处于激
素分泌活跃的状态和产卵状态,提高母鸡的年产蛋量。
(3)兽医对母畜肌肉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母畜发情。
(4)兽医对种母鱼肌肉注射促性腺激激素,促进母鱼排卵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能描述人体内环境及其作用、稳态的机制、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A).
1、人体内环境及其作用:
(1)人体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
(3)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界。
2、稳态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稳态特点: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能说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举例说出它们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A)。
1、能说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2、说出它们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注意: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各腺体。
三、能简述体温恒定的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A)。
1、体温恒定的调节: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图1)
图1图2
3、血糖平衡的调节:(图2)
四、能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抗原和抗体的慨念,叙述免
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列举免疫学的应用(A)。
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1、能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淋巴T
细胞,淋巴B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抗原和抗体的慨念:
(1)抗原的慨念:凡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例:病原体、蛋白质***、异型血细胞、异体组织细胞、异种动物血清等
(2)抗体的慨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本质:球蛋白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叙述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1)免疫防御: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抗原),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2)免疫清除: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特异性免疫过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特异性免疫缺陷症:(先天免疫缺陷病:胸腺先天缺失。后天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4、列举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疫苗的发明和应用
(2)免疫治疗: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治疗。
(3)人类器官移植。
五、能说出艾滋病的主要症状、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A);关
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A、E)。
1、艾滋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减
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
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2、艾滋病的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
(1)艾滋病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部位: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
液、***分泌液、乳汁、唾液及其他含有血液的体液中。
3、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艾滋病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
特别是人类的细胞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初期时,现象不是很明显,称为潜伏期,但也有一些病症的,可以检出。慢慢的HIV病毒数量多了以后开始杀死人类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类的免疫能力慢慢变差,到最后几乎失去免疫能力,这时稍微有点病毒、细菌的感染,就可能因为没有免疫机制使人死亡。。
4、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2)艾滋病的预防措施:①针对性传播②针对血液传播③针对母婴传播
种群和群落
一、能说出种群的慨念、基本特征和年龄组成类型,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A)。
1、种群的慨念: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例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它是由鱼苗、小鱼和大鱼组成。
2、基本特征和年龄组成类型:
(1)基本特征: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年龄组成:⑤性别比例:
⑥种群的空间特征:
(2)年龄组成类型:①增长型②稳定型③衰退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性很强的动物。
(3)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动物。
二、能描述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指出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
1、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①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②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等。
③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
②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蝗虫的防治。
③为引进外来物种提供理性的思考
三、你说出群落的慨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A)。
1、群落的慨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的种间关系:①捕食(坐标图):②竞争(坐标图):
③寄生(坐标图):④互利共生(坐标图):
四、能描述群落演替的慨念,举例说出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基本历程(A);指出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意义(A、E)
1、群落演替的慨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基本历程
(1)群落初生演替的基本历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次生演替的基本历程:
例:农田弃耕→(杂草丛)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指出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意义(A、E)
意义是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草原荒漠化,减少洪涝災害,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
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描述具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指出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A)
1、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阳光、矿物质等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某些细菌——自养生物。
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3)消费者:各种动物和寄生菌类——异养生物
①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②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③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转播种子。
(4)分解者: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异养生物,
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
2、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指出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1)食物链:
生物: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结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
(2)食物网:
例:左图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鹰共占有3个营养级,分别为第3、4、5、
营养级。
(3)猫头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草,它被破坏是导致土地
荒漠是主要原因。
(5)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那条食物链:
草→昆虫→蛙→蛇→猫头鹰
二、能描述能量流动的慨念(A);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及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描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A、E)。
1、能量流动的慨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不可逆转,不能循环;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3、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