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人口增长特点
面临的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
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俄罗斯、德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人口增长过快;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
高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高
低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洲人到美洲、非洲
、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二战后
各衡
,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非洲人到西欧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
山区到平原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功能区比较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对城市的影响
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
筑
结
构
中国
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美国
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
筑
风
格
中国建筑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
西方建筑
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
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改良土壤);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6、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东亚
1、季风水田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南亚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东南亚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工业类型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
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五、美国“硅谷”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
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⑤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
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不足、
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
度和法规不完善和健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
量大,快速,连续性好。
造价高,占地广。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连续性差。
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
管道
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
投资大,灵活性差。
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交通方式的选择: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①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②连云港——鹿特丹)、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④有科学技术作保证;⑤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⑥有稳定的客货源;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修筑公路,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②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
(1)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