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背诵、经典与文化保守主义 】是由【upcfxx】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背诵、经典与文化保守主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背诵、经典和文化保守主义
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向爱读薛涌先生的文章,昨天有幸诵读了《南方周末》上的大作,却感觉有点怪怪的(不好意思,挪用一下小资词汇).(精品文档请下载)
薛涌先生的文章题目就让我感觉到有点吃不准。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终究是批评文化保守主义呢,还是批评走向了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或者是借助于走向蒙昧的现象,来批评文化保守主义呢?以我愚见,可能是后者居多.  (精品文档请下载)
薛涌先生大可以鞭挞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背诵的不可行,但是他没有,单是说诵经不好。由此可以假定,他脑中是不是有这样不大方便明说的对等式:诵经=蒙昧=文化保守主义?我可以斗胆替他论证一下:文化情感应该在孩提时代就开场培养,但是,由于中国经典所对应的语境在现实生活中已然消失,所以要求理解的先在性是困难的,因此强迫性的背诵是必然的。承受程序的不合理性和此程序背后文化目的的不合理性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联络。从这个大思路上着眼,和时势脱节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休矣。(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实,就薛涌先生对背诵的歧视而言,,我们可以解释背诵对记忆力训练的用处.(精品文档请下载)
可以说明在少儿期对于经典的背诵有可能将一种传统植入到其个体经历之中,、陈寅恪等国学大师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可以解释对经典义理内容的理解其实有很多层次(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话,人在5岁、15岁、25岁、35岁、45岁的时候对其理解可能是不同的),背诵所谓不懂的东西其实未必在字义上就真的不懂。最后,我们甚至还可以批评一种绝对化的因势利导主义(和强迫孩子背诵刚好形成对立),要是完全听任孩子的兴趣,那还不如成天给他们看卡通片、打电子游戏便了,我以为这个结论薛涌先生一定不大赞成。我的意思是,对孩子的知识灌输,不可能无条件地屈从于孩子们的意志,总有一些是需要强迫进展的,这只是一个程度、方式和范围的问题。(精品文档请下载)
但这样的商榷意见,我疑心对薛涌先生来说意思不大。其实我也无意于表达对于背诵的迷信。作为一个记性很差的人,我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厌恶机械记忆。“语言模拟期”到“理性理解期”这样的转变,我不理解相关学科,不好妄发议论;但是,对
于蒋庆先生悲哀于本民族在教育体系中没有自己的经典教育,我还是部分认同的。我们的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确实经历了一场深化的断裂,这场被我们今天命名为现代性的断裂使得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获得了合法承认,我们也通过西方的文化观念来重新组织知识谱系甚至文学艺术谱系。于是,原先正统的观念被边缘化,,在西方理念的浸润下重新构建的符号秩序是否还具有跨语境效用?(精品文档请下载)
、文化激进主义大获全胜,并成为孤家寡人的惟一胜者时,这样单面的文化生态难道是值得额手称庆的好事吗?举例来说,过去我们曾经以“破四旧”之名对传统文化的洗劫,和今天一些地方以“拉动经济消费”、“加强旅游文化建立"名义下对传统文化的摧残,这难道不和一个强大的文化保守主义的缺席有关吗?(精品文档请下载)
再以文学经典为例,我们根据西方的文学观念,固然重新发现了本来上层社会弃如敝屣的小说,重新发现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伟大著作,但是,这种本来是异端的文类,难道没有其缺乏传布主流文化积极价值的先天缺乏的缺点吗?梁启超攻击这些作品不出“诲淫”、“诲盗”二端,语虽偏激,何尝没有一些道理?我们的正典里何尝有类似于维吉尔《伊尼德》、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这样一些正面肯定主流价值的叙事性鸿篇巨制?在一个立足于叛逆、颠覆、革命,简言之立足于破而不是立的现代性叙事构架上,文化保守主义的厚重内敛,难道不恰好构成铺张扬厉的文化激进主义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吗?
(精品文档请下载)
而且依我看,薛涌先生对于“以蒋庆先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现代化建立和文化现代性有如齿轮般啮合(其互相之间的对抗本身也是其啮合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为中国传统经典预留太多空间,后者已经变成了还剩下顶多可作花瓶点缀之用的屠龙之技。这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民族认同构成了一个极大的困境。这或者是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有所涌动的原因。但急于融入到美国社会的薛涌先生的焦虑显然是另一种。当稳稳地获得合法性的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以普遍主义的方式被建构为常识时,“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这顶大帽子只好赠送给我们中国人了。(精品文档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