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箍筋的下料公式,及箍筋的制作过.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箍筋的下料公式,及箍筋的制作过.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8/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箍筋的下料公式,及箍筋的制作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箍筋的下料公式,及箍筋的制作过
在实际弯箍筋时应定钉或划印控制箍筋的大小,而我在拍这些相片时,之所以没定钉或划印而是用尺来每一步、每一程序的量,是为了让读者知道弯成后箍筋的里皮和外皮是都符合规定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实际工作中以里皮算公式:“{(梁宽-保护层*2)+(梁高-保护层*2)}*2+*箍筋直径*2 =箍筋下料长度。”就已足够做成料了。箍筋的下料公式多,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我认为,不管你采用哪种公式、只要能按图集和规范的要求做上成料,就是可取的。下面我谈一下我对公式的理解。
茅洪斌的《钢筋翻样的方法与实例》p57页“,已考虑了钢筋弯曲伸延率,所以在计算箍筋下料长度时只需扣出其他三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即可。”
在p246页24号筋第一跨外箍的下料长度:箍筋周长+2*箍筋弯钩长度-3*弯曲调整值=(320+620)*2+2**10-3*2*10=2058mm【其中320和620是(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3*2*10箍筋下料长度时只需扣出其他三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
以外皮算1(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梁高-保护层*2+箍筋直径*2)+2*(2个弯钩下料长度)*2*箍筋直径-2*3*箍筋直径(弯曲调整值)。
举例说明: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 25 , 250-25*2=200,200+10*=220 。350-25*2=300。 300+10*2=320 公
式如下(220+320)*2+10**2-3*10*2=1258 详解
{(净宽200+20两个箍筋直径)+(净高300+20两个箍筋直径)}*2(2
个面)+(直径10)*()*2(2个钩)-3(3个直角)*两面
箍筋直径=1258(下料长度)。
实际工作中可以、以里皮为准的算法,这样方便初学者理解。
虽然比理论长度少了点,但是工作用完全可以了,也可以再短1厘米,箍筋钩小点就会便于施工,对构件的正常使用也没太大的影响,监理一般也不会在这方面太较真。总之翻样员一定本着把“便于施工”放在第一,在对规范和图集没有太大冲突的情况下,翻样一定要便于施工。
举例如下:
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 25 , 250-25*2=200,
350-25*2=300。公式如下(200+300)*2+10**2=1238 详解(净宽200)+(净高300)*2(2个面)+(直径10)*()*2(2个钩) =1238(下料长度)。
*********实际许多工地都用这个公式。
另外,大家在实际作料中,一定要注意工具中轴与挡板的距离。
越宽吃的铁位就越大。公式还需在实际中调整,一般差别不会太大。如果,质量要求的严,就得注意!)
以下是我用摇扳子做箍筋的全过程,{弯箍机和摇扳子的差别基
本不大}供大家参考:(注意我的下料长度,排尺时一定在板子中轴
的左里皮。如果以里皮为准,200就在200处画上印. 如果以外皮为准,200就在(200+箍筋直径)处画上印.
钢筋对准印就行。作完第一个箍筋后,量一下如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