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生活中的会学随堂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活中的会学随堂论文.doc

上传人:hdv678 2017/8/24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活中的会学随堂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生活中的社会学》课堂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中国﹒重庆****
二〇一五年
一、库里:镜中自我理论
案例:这里以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博士的人生经历为例。
李开复博士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于美国田纳西州,分别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士和博士学位,在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化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历任苹果、SGI、微软和谷歌的高管。李开复博士童年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在台湾念完小学之后,在大哥李开宁的帮助下来到美国求学,初到美国的他由于语言不通,因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但是在一节数学课上,一向沉默的他在老师问到1/7等于多少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出来,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数学天才,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台湾几乎每个小学生都能回答得出来。从此以后,老师也开始专门为李开复讲授超前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也将他作为数学天才来对待,李开复也从中逐渐找回自信,并在此后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州的数学竞赛冠军。
分析:
库里的理论认为我们是通过与其他人接触来认识自我的。从李开复博士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老师的那个“1/7等于多少?”的问题是李开复认识自我的起点。在这之前,处于台湾教学环境下的李开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着很高的数学天赋,然而自从到美国后,当老师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天赋是数学是数学。也就是说,根据库里的理论,老师同学的反应(镜子) 李开复认识自我想象他人的反应投入更多的时间进入数学取得竞赛冠军。李开复的自我印象是希望他人以“数学天才”的角色来看待他,因为他可以从中获取自信,因此他的反应也是更加努力地学****数学,将自己的数学潜能挖掘出来。
二、米德:自我阶段理论
案例:以儿童学****语言的过程为例。
每个新生儿从诞生,都只会哇哇大哭或者是笑,他们只能用哭或者笑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说饿了、不舒服或者是想要某样东西。这时候的婴儿还处于类似于动物的阶段。而他们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学****语言。在0-1岁的时候,父母都会反复的教婴儿重复某一个词语,比如说“爸爸”、“妈妈”、“吃饭饭”等等,并且在重复的过程中会给婴儿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婴儿继续重复直至完全掌握这个词语的发音。在这个阶段,婴儿只是单纯地渴望得到奖励,他们并不明白自己所重复的这个特定的发音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在这里我们通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阶段的婴儿,那就是“牙牙学语”。
在婴儿度过了最初的“牙牙学语”的阶段,也就是2-4岁,这时候的他们也已基本获得了直立行走的能力,能够自由地活动了,可以更广泛地接触这个世界。在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就会被送到幼儿园或者是托儿所,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导他们。而他们会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学****其主要的学****方式就是不断的游戏,比如过家家,扮爸爸、妈妈、医生、警察等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以前父母所教授的那些词语发音同生活中实际的物体广泛地联系起来,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将那些主要特征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能力。这时候的他们的语言能力能够让他们比较准确地叫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名字。
当儿童到了4岁以后的年龄的时候时,通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