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doc

格式:doc   大小:6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8/24 文件大小: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
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负增长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只有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找到根源。这种根源既有政府失灵,其表现是城乡治理两极化、财税体制集中化、行政指导指令化、管理目标自利化、乡镇政府农场化;也有市场失灵,其表现是农民收入有限性、“抓大放小”片面性、环境污染全面性;甚至还有政府与市场交叉失灵,其表现是土地产权残缺性、村务管理失效性、社会保障滞后性、智力投资短缺性。也只有从体制上才能寻求解决农民收增长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体制性障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医方”,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乡镇企业增长幅度和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能力连年下滑,农民收入更出现了连续负增长。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法多局限于农业内部,采用的是诸如调整种植结构等治标之策。笔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三农”问题的根本,不是调整种植结构这类方法所能解决得了的;只有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抓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源,也才能找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之一:政府失灵
政府是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政府管理失灵的相关性非常大。
:城乡治理的两极化
要增加农民收入不能仅从农村这个小圈子来找方法,因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还不在农村本身,而在城市,其中的关键在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两极化,即有关学者所概括的一种新的“一国两制”:城乡分割,一国两策。(陆学艺,2001)客观上,中国这个人均资源有限的农业人口大国,建国初期在战争环境和没有外部市场的压力下,不得不追求重工业优先的国家工业化,城市自然是国家发展的重心,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逐步形成了包括“工农差别”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以农村补城市,优先发展城市。主要手段是工农业剪刀差,城乡户籍两种政策,“农”与“非农”界线分明。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约束及歧视性的政策,造成了城乡收入的两极化。
城乡分治体制在经济发展平和的条件下,农村向城市作出的是常规贡献,而当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国家首先牺牲的是农民的利益,保住城市利益,此时农民作出的牺牲更多。远的如1957年大炼钢铁时,经济发展过热很多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非农”,但是在随后的经济大调整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农民,这部分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农民又被遣送回乡,重当农民;近的如1996年后,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为保护下岗职工人利益,各地再就业工程大多通过政策法规清退农民工、临时工,为下岗职工腾出岗位。国家这种政策选择有其理由:城市稳定关系全局,因为城市工人没有土地、缺少生产资料,一旦这些人不稳定,就会很快发生社会动乱。而农民却不同,农民有可以活命的土地,牺牲了一些分农民的利益,不会彻底影响到政局的不稳,加上农民生活的空间不象工人那样集中,容易分化矛盾,不致造成尖锐的冲突,农民劳动力过剩就不会像下岗职工那样动辄到政府门口示威静坐。
城乡分治为城市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进一步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影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