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进高中新课程
一、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哪些
变化?
二、如何有效地实施高中新课程的
教学?
三、高中新课程在管理改革上面临
哪些挑战?
一、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发生了哪些变化?
1、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沿革
1950年8月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中学教学计划(草案)
1957年6月 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1958年3月 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1963年7月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1年4月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90年3月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1996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2001年1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3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中阶段尤其应强调: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4. 新的课程结构
3. 2001年的课程计划
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
体育与健康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艺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关于学习领域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数
学
语言与文学
人文与社会
科
学
技
术
艺
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语
文
外
语
数
学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政
治
历
史
地
理
美
术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艺
术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