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书、文章、视频.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书、文章、视频.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7/8/2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文章、视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文章、视频
本期陈欢写他看书的事情,我也来凑个热闹,顺便提一句关于TG拍摄的试车视频。
去西班牙试F-TvDe SVR的时候早到了一天,住在市中心。酒店房门对面就是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设计的米拉之家(La Pedrera)这座大宅。我连早餐也没吃,坐在房间里好想去再看看这座十分奇异的大宅,也想去看看那座没完没了,总是盖不完的圣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两个高迪的著名建筑物,我去过起码两次。当天巴塞的气候反常的炎热,三十多度,阳光极猛烈,我走到街上,转两个弯,便到了米拉之家,果然人山人海,更有很多警察,气氛不太妥,再加上实在太热,最终在酒店附近随便走走,又躲回酒店里去,拿本书到酒店的小小后花园,点个简单午餐,一边吃一边看书。
我家里的书不多,比不上我太太的藏量那么多,因为我对现代作家没太大兴趣,也不太看翻译的书,而且买书会先看作家是谁,对于新作家,除非十分偶然翻到又喜欢,否则都不会买他们的书。现在,我会一看到他们的书便买的作家,十居七八都已仙游,剩下的没六十岁也有七十了,产量少,所以我买的书也越来越少。最近逝世的杨绛是其中一位很喜欢的作家,她的作品量只比她先生钱钟书多一点点而已,上次在台湾诚品见到她的《我们仨》新作,明知诚品卖新书卖得贵,也马上付钱,而且没多久便看完。另一位我一看他有新作,也是二话不说便买的,便是余光中先生。他的诗和散文都好看,但诗我不懂欣赏,他的散文我却十分喜欢。他今年已87岁,作品比较多。他跟我或我们读者有一各共通点,就是喜欢开车,更喜欢保时捷911(记忆中他曾有一辆),他曾写过一些开车的文章,有点公路电影的味道。他曾在中文大学任教,写了一些关于吐露港,以及在香港居住时的生活文章,其中一篇关于电话的文章,十分精彩,讲他家女儿住在中文教职员宿舍时,正值芳华之年,经常有男生打电话来他家,他写到打来的男生说着蹩脚的国语,女儿接过电话之后,又会在话筒里说起广东话,窃窃细语,令他完全蒙在鼓里之余,也令他疑心更大。每次电话响起来,他的神经便会被触动起来,像做侦探一样想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写出了一位女儿正值青春期的父亲对于男生入侵他家园的心路,十分有趣。
一听到杨绛去世,我心戚戚然。高中时,看她的《干校六记》,已十分喜欢,后来再看她其他散文作品,虽然都是写些她一家三口生活的文章,谈不上什么文以载道或当头捧喝的铿锵作品,但文字之间,看得出钱钟书、女儿和她一家的生活是何等真实、简朴,而又传递着近代文人的儒佛味道。我还记得,她曾描述钱钟书在女儿出生后的那种喜悦,在女儿还是婴儿时,钱钟书曾用毛笔在女儿肚皮画上一个胡须的卡通人头像,然后像小孩一样把自鸣得意的作品给妈妈看一样给杨绛看,气得她哭笑不得。今天,她已过世,跟丈夫和女儿在天上一家团叙,再不孤伶伶一个人在世上。
我在酒店后园婆娑树影里,一杯咖啡,吃完了又贵又不怎样好吃的汉堡包,一口气看完二百多页的余光中散文。上一次这么心无旁鹜地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完全记不起来,我只记得高中暑假时,曾用一天半时间,足不出户地看完一套《三国演义》。在西班牙,跟香港的时差有六七个小时,我更习惯出差时不接听电话的,手机放在一旁,有响过whatsapp、line和微信(因为中港台三地用不同的通讯app,所以有时候中港台三地编辑部有事时,真的叮叮叮响个不停),但瞄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