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体育消费的新变化
体育产业正由中间集中式发展向去中心化发展转变,从少数运动员的竞技体育向全体参与的大众体育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消费升级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体育健康消费不断呈现新特点。首先,消费群体的变化对体育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1984年至1995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是中国目前体育主流消费群体的代表,个性化、移动化、体验化是其需求的主要特点。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行业O2O已经延伸至细分生活服务领域,单一产品早已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000美元,体育产业会呈现“井喷”态势。目前,中,但人均体育消费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随着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体育健康消费潜力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首次提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到2030年,,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早在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就给体育产业爆发式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文件指出,体育产业2025年总规模要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的目标。随后,《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又密集出台,让体育产业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后,有业内人士估算,此次冬奥会所涉及的冰雪运动带动其他关联产业收入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2016年12月,首届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暨京津冀冰雪运动体验旅游季活动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启动。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体育局共同签署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指出,京津冀将以户外运动为特色,共同建设打造草原健身、山地健身、湿地水库健身、滨海健身、冰雪健身、航空体育等6条贯通京津冀的旅游休闲产业带,同时将着力打造国内外顶级赛事聚集区,力争每年承办一次冰雪赛事。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表示,北京市将发挥首都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把握冬奥机遇,打造京张沿线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冬季运动的普及,直接带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群众参与冬季运动,促进两地加强体育场馆、医体结合等方面的互动联通。
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
原来人们只是观看体育赛事,现在都主动参与到大部分体育赛事之中,比如全民马拉松赛和公路自行车赛。此外,徒步、垂钓、露营、攀岩、皮划艇等满足特定人群的小众运动也逐渐成为潮流。体育产业正由中间集中式发展向去中心化发展转变,从少数运动员的竞技体育向全民关注、全体参与的大众体育转变。
宋先生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他更喜欢别人给他的另一个称号: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他的兴趣范围包括马拉松、高海拔登山、远洋海钓、徒步穿越、长距离骑行等。他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完成多场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