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正确理解合理使用膏方
膏方,又称膏剂或膏滋药。 膏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身与疗疾相结合,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作用肯定、服用方便的中医制剂,属于中医常用八种剂型——丸、散、膏、丹、汤、酒、露、锭之一。
膏方的渊源及其发展简史
战国秦汉时期即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
《灵枢·痈疽》篇:“发于腋下赤坚者,
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
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
之。”
晋代,膏方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用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
《肘后百一方》中提到:
“莽草膏”:“耳鼻病可以绵裹
塞之。”
“裴氏五毒神膏”:“温酒服,
如枣核一枚。”
明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膏方具有抗老延年功能。
《御制饮膳调养指南》:用人参、生地,茯苓、蜂蜜制“琼玉膏”,用枸杞子制“金髓煎”,用天门冬制“天门冬膏”等。
均规定以“慢火熬成膏”,并认为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
清代,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
《理瀹骈文》对膏方的治病机理、配制工艺、应用方法等,均作了详细的论述。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将内、外二法,融汇贯通,颇具特色。
现代,除临床外科应用膏方日益丰富多采外,并发展前人经验,形成补虚疗疾,复方多味的“膏滋药”。
《张聿青医案》中,有近三十例膏滋方治疗血证、眩晕、遗精、哮喘、不孕、痛经等病。
《丁甘仁医案》中的膏滋方案例辨证细致,论述精辟,理、法、方、药严谨。
膏方的种类
外用
内服
黑膏药
软膏药
成药:如传统的益母膏、二冬膏、十全大补膏、八珍膏、安胎膏、安神膏等。组成简单,既有针对性,又有全面性。。
膏滋药由中医医师辨证论治,精确处方。将中药反复煎制后去渣取汁,浓缩,再根据不同病情需要,加入适量的高档中药药材,配以驴皮胶、鹿角胶,饴糖或蜂蜜等收膏而成。一人一方,一人一料,一人一煎,凸现个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