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1660287**** 2022/11/19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降水十分丰富,但雨量分配不均,局地强降水、极端高温、干旱以及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趋势。武夷山区地处大陆、海洋边缘,冬季盛行强烈的东北风和东风,夏季常吹暖湿的东南风和西南风,降水充分,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年均气温16℃—20℃。南岭山地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年均气温142—18寸,由于山岭对南北气流的阻挡,南北坡水热条件不同,北麓常见霜雪,南麓那么降雨较多。湘桂岩溶地区降水量H00—1800毫米,降水随地形差异分布不均,大瑶山等局部区域降水较为集中,年均气温17匕-20匕。
一、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环境、支持生态保护的良好气氛,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文明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程实施后,随着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发挥,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绿色产业蓬勃开展,减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开展,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开展的支撑点、展现区域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通过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支持生态保护的良好气氛。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人民免受生态恶化之苦,在生态保护中切实受益,有利于逐渐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理念,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经济效益
实施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利于推动绿色开展,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绿色开展促进乡村振兴。工程实施后,将有效遏制森林、河流、湖泊、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走向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产生可持续开展的长远经济效益。工程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绿色开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使农村开展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生态兴促进产业兴,特色林果、林草、林油、林药等产业成为各地开展乡村经济、带动农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优质生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可产生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如固碳、净化空气、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价值。
这些价值可以通过国家对生态功能区补偿,以及流域上下游补偿得以局部实现,好的生态环境又可以吸引投资,从而推动区域的社会经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式更加多样化。经估算,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可达
700亿元/年,水源涵养价值可达860亿元/年。
三、武夷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以稀土、建材矿山为重点,加大固体废弃物堆放场综合整治,采取削坡、护坡等措施,消除矿山地质平安隐患。恢复矿区植被,建设水源林,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恢复野生动植物生境条件和生态廊道,在涉及河湖岸线区域建设生态隔离带保障水资源平安。
四、主要问题
南方丘陵山地带城镇化率高,开展对资源需求大,生态保护修复空间与利用空间矛盾突出,面临森林质量不高,挤占生态空间潜在威胁较大,局部地区生态功能出现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仍很突出等众多挑战。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缺乏。由于经济社会开展需求过大、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非法占用林地损毁林地等因素,工程区内天然植被多数曾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有天然林多为次生林,人工林占比接近50虬中幼林分布面积广,占乔木林总面积的6096。林分结构简单,纯林比重高。低质低效林多,,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偏低,森林碳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缺乏。森林管护、抚育、病虫害防治、生物入侵防治等方面存在短板,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任务艰巨。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众多的人口分布和长期的开发利用,工程区地表和植被不断遭受扰动,根据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难度较大,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岩溶石漠化面积202万公顷,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89万公顷,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开展水平落后,人地矛盾问题依然存在,已初步治理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依然存在,石漠化治理难度大。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空间与利用空间矛盾突出,局部基础设施建设挤压生态空间,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被侵占和栖息地破碎化,甚至局部栖息地成为“生态孤岛”。山区群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生物资源有较大依赖,毁林开荒、非法捕猎等现象时有发生。排水、挖沟、围垦、捞沙等人为活动对河湖与湿地产生一定干扰破坏,鸟类、鱼类等生物栖息生境受到一定影响。
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适用技术应用缺乏。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建设,剩余的营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等任务都是难啃的
“硬骨头”,仅依靠单方面的措施难以见效。亟需加强对困难地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总结、筛选、提炼一批适用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全面提升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成效。
矿山开采造成土地损毁。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废弃矿山欠账较多,废弃采场、渣堆造成原始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局部矿山露采边坡存在崩塌、滑坡隐患,威胁矿山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
五、基本原那么
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江河源区、自然山系的生态系统特征和演替阶段,实施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防治并重,精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进民生福祉,引领生态建设高质量开展。
坚持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识别和解决一批关键核心生态问题,重点突破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改善。
坚持科学管理,永续利用。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功能和稳定性前提下,统筹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开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深化改革,多元投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建管模式,引导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参考资料:《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
(2021—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