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思想文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5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思想文化.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12 2022/11/24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思想文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思想文化 】是由【guoxiachuanyue01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思想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i
中国古代思想史
2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
■-老子创立道家学说
成为显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
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孟、荀继承发展儒学-一
庄子继承发展道家思想
---韩非子及法家思想
墨子及墨家思想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I
7
儒家思想
格物致知
-1
的新发展
三教合一(儒、释、道)进一步改造
2
陆王心学心是万物的本原
2
致良知
明清之际
「李贽-
V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7
对传统儒
-学的批判
继承
儒学吸收董仲舒提出佛教、道孔子创立"百家争鸣"焚书"罢黜百家,教思想有儒家学派局面出现坑儒独尊儒术”了新发展
++III
-
+
-
5一
-一一合}+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的民主色彩思想
11111[-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
770年476年475年221年207年
220年581年618年907年
960年979年1271年1368年1644年
1840年
1912年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秦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
五代十国时期
元朝明朝
鸦片
战争
淸帝
退位
5
2
知识综述:
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中,既要了解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也要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对其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并能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
12
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和背景
1、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3)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学术繁荣。
二、主要流派
(一)、道家
1、老子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而无不治。”
2、庄子战国时期人物,著述《庄子》
“齐物”,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务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二)、儒家
1、孔子
春秋时期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家:
“礼”---“克己复礼”,恢复到西周的礼制。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仁”
孝悌
10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德治。为政,即为德。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事放在优先位置。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教育家: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贵人垄断,学在官府的局面“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文化传承者:
删订诗书、“六艺”。搜集古代文献,整理了《诗》《书》《礼》《乐》《春秋》、《易》即孔子教学的内容,当时称六艺,后称六经。
2、孟子
战国时期,从孔子孙子思学。“亚圣”
仁政。把”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A.“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德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B.“养民”,民生问题。
12
“夫仁政,必自正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滕文公上》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人性善说。先验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也皆有之;羞恶之心,已之端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变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荀子
荀子,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礼法并用,隆礼重法。王霸兼用,以王道为主。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君舟民水”之后被李世民强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12
“民贵君轻”与“君舟民水”:
3、墨家
墨子创立墨家学派。
主张
“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而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兼爱”与“仁爱”
“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
4、法家
韩非子
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生。
1、主张法治,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2、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不务循古,不法可常,论世之势,因为之备”
与儒家的区别
法先王:
法后王:3、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
13
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历史影响
1、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虽各有侧重,都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这是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
贰•汉代儒学
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道家为主,兼采儒法,“清静无为”
2、背景
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3、影响
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
汉代实行的黄老无为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主张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4
政治方面: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中央太学与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稳定统治秩序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儒学神圣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发展
叁•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坲、崇儒;
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二、程朱理学
北宋是程颢和程颐兄弟,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
1、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则
“宇宙之间一理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格物致知”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格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
“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2、影响
宋后成为官方哲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产生重要作用;
三纲五常开始渗透进民间生活。
二、陆王心学
15
1、陆九渊南宋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明
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致良知”。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其末流空谈心性,不切实际,阻碍了社会发展。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主张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
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
集大成者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未取得统治地位

1、可取的一面: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J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I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2、糟粕的一面:
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一面。
吃人的礼教
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