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11/24 文件大小:1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邱爽彭朝阳
摘  要:培养当下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作为2017年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四要素,“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与责任”融入到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成为当下物理教师的关注焦点。本文选取动量定理一节作为教学内容,叙述如何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要求来设计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Key: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动量定理
引言
我国近年来的教育变革逐步从“知识为本”过渡到“以人为本”,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即教育回归本质的过程。2017年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科学****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向通过物理学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经过物理学科的学****高中生应具备具有物理学科特质的、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所以一线物理教师目前应思考该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物理实际教学中。动量定理作为高考物理的高频考点,对于其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不仅是高中物理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学生建立良好物理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与动量定理”一节作为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并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以此来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1 动量定理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针对人教版选修3-5“动量与动量定理”的内容:关于动量,该节教材将前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作为铺垫直接提出了动量的概念以及公式,再
通过物理学史和动量的例题来加深学生对于动量的矢量性和动量变化的认识;关于动量定理,教材先考慮物体碰撞时受到的力为恒力的情况,将牛顿第二定律作为学生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推导其基本表达式,再通过“微元法”将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从恒力过渡到非恒力,最后介绍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
笔者认为,该节教材直接引入了“动量”和“冲量”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创设具体的物理情境或物理模型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会使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且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教材在推导出动量定理基本表达式之后缺少验证动量定理的物理实验,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动量定理后,可引导学生将动量定理与已掌握的动能定理进行对比学****既能复****巩固动能定理的知识,也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一节内容的学****后已经了解到许多种关于物体碰撞的模型,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初步的认识动量及其矢量性。但学生对于动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动量定理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因漏掉某个力而导致分析物体合外力冲量出现错误等。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需要去引导学生转变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2 物理核心素养下“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巧妙运用情境,渗透物理观念
创设情境:首先带着学生复****前一节所学的碰撞的概念及模型,然后将准备好的两颗鸡蛋于同一高度释放到海绵和硬木板上。
实验现象:落在海绵上的鸡蛋完好无损,落在硬木板上的鸡蛋表面碎裂。
提出问题1:鸡蛋落在海绵和硬木板上有何区别?
讨论并回答:海绵比硬木板有更明显的形变过程,导致海绵的形变所用时间比硬木板形变所用时间长。(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2:为何鸡蛋作用时间越长越不容易碎裂?让学生们带着疑问正式进入动量定理的学****br/>【设计意图】物理观念即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1]。物理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物理情境,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建构物理模型,培养科学思维
建构模型,引发思考:某节体育课上同学对着墙壁踢球来练****足球传球技巧,足球在触碰墙壁前的瞬时速度为v0,在触碰墙壁后的瞬时速度为v1,触碰墙壁这一过程所用时间为t,假设墙壁对足球的力F为恒力,该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表达出力?
合作探讨,得出方案:分别对足球刚接触墙壁时和即将离开墙壁时进行分析(如图1和图2所示),首先可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得出: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墙壁对足球的作用力:
依据推导,引出概念:(3)式中的mvt和mv0,即教材前一节内容所探究的碰撞中的不变量,该不变量mv即动量,用字母P表示,由于速度为矢量,则动量也为矢量。由此,(3)式可表达为FΔt=ΔP,这里的F即足球的合外力。物理学中将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定义叫做冲量[3],用字母I表示,由于力为矢量,则冲量同样也为矢量。上式中可看出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这个关系叫做动量定理[3]。
过渡:根据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解释一下为何鸡蛋落在海绵上不容易碎裂。
相互讨论,解决问题:于同一高度下落时,鸡蛋碰撞前的初速度相同,碰撞后的末速度vt=0,根据动量定理,鸡蛋动量的变化量相等,但由于海绵形变时间比硬木板长,则海绵作用在鸡蛋上的力小于硬木板作用在鸡蛋上的力,所以鸡蛋落在海绵上不容易碎裂。
【设计意图】模型建构即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抓住其关键因素,构建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理想模型的科学抽象过程[2]。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建构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物理模型,使物理教学变得生活化,学生才能够切合实际的感受物理的魅力,认知概念的本质。
 深入物理实验,加强科学探究
过渡:经过学生的推导分析,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完成了对恒力作用下动量定理的验证,该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去证明恒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
实验仪器: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m1
小组讨论,发现问题:根据公式FΔt=mΔv可知,实验关键在于证明变化的动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物体质量已知,Δt可通过光电门来测量,但物体的合外力F与物体速度的变化量Δv该如何测量?(分析实验仪器)
适当指导,分配任务:实验仪器中两个物体、定滑轮和轻绳可组成阿特伍德机(如图3所示),由于需要测量物体的合外力F,则需要对实验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对物体1和2分析可得:
即可通過已知的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最终计算出合外力F合。关于速度的变化量Δv的测量,首先用游标卡尺测出物体1的长度,再测量物体1通过每个光电门的时间,分别计算其通过每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最终计算可得到Δv的值。
实验的原理现已明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将实验装置的草图画在草稿纸上,并说明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合作学****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讨论后上讲台展示实验草图(如图4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
(1)依照图4将实验仪器进行组装,注意组装光电门和数据采集器的全过程需保持电源处于关闭状态。
(3)检查仪器后打开电源正式开始实验,将物体2置于一定高度由静止状态开始释放,该过程物块1通过光电门1、2,记录光电门1、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t2和物块1通过光电门1、2所用的时间为t12。
过渡: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实验所测量的数据来设计实验表格(如表1所示),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观察I与ΔP的数据值大小几乎一致(在误差范围内),通过实验证明了恒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
从特殊到一般,从“恒力”到“变力”:已证明在恒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成立,但不能说明动量定理具有普适性。教师可运用“微元法”来向学生证明变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同样成立。
提出问题:假设物体A仅受到水平向右的变力F,物体于光滑水平面做变速直线运动,若将总时间分成若干个趋近于零的时间段,则这些时间段内物体做什么运动?
学生讨论并回答:由于每段时间特别短,物体A的合力F还来不及变化,所以物体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引导:假设第一段的初速度为v1,末速度为v'1,受到的力为F1,以此类推,可得到示意图(如图5所示);对于物体A的运动过程,依据动量定理可得到:
第一段F1t1=mv1'-mv1;第二段F2t2=mv2-mv1';第三段F3t3=mv2'-mv2等等;观察这些等式有何规律?
学生回答:将所有等式相加,等式的左边即物体A合外力的总冲量,等式的右边仅剩mv末-mv1,即物体总动量变化量,证明了动量定理的普适性,变力或恒力情况都能适用。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即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的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价、反思的能力,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
释、交流等要素[1]。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促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再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自主完成目标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了科学探究能力。
 关注历史和实际应用,深化科学态度与责任
适当举例,普及知识: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动量定理的概念之后,教师讲述动量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笛卡尔、惠更斯、牛顿等人当时对于该概念的理解。夯实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进行的。之后教师可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认识到动量定理的具体应用,包括:物流公司运输易碎物品用泡沫将其进行包裹、汽车内部安全带选用具有弹性的橡皮制品等等。教师可在例子的基础上普及行车安全知识,教导学生乘车时一定系好安全带,防止事故发生危险。
课后思考,布置作业: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已学过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进行比较分析,思考两者之间的适用范围、内在联系。能否用动量P去表示动能Ek的关系式?相反能否用动能Ek去表示动量P的关系式[4]?
【设计意图】科学态度与责任即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1]。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物理学作为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造福人类的生活。
3 结语
物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需要物理教师们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物理教学中的方法和知识点的应用,而非机械的传授物理知识。物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