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4.1.2点、线、面、体16.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4.1.2点、线、面、体16.doc

上传人:jsyhqk 2022/11/25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4.1.2点、线、面、体16.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4.1.2点、线、面、体16 】是由【jsyhq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4.1.2点、线、面、体16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点、线、面、体》教案
一、目的分析

(1)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断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根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和关系,能正确断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经历探究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进步空间想像才能和抽象思维才能,开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究、求知的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难点:探究点、线、面、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和面相交成线,线和线相交成点”。
通过详细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根本元素。
反思总结并应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观察通过图片能想到哪些几何图形,由此引出点线面体的概念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及认知根底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2认识体
老师:出示一些根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观察长方体,学生答复长方体由什么构成
得出构成长方体的根本元素是点,线,面,体。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何体生动中有严谨,从形象表达抽象,使学生直观感受“体”,丰富感性经历,顺利形成抽象认识。
3课题引入
老师:观察长方体、三棱柱,分别说出它们点线面的个数
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从实例中让学生感知物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顺利引出课题
活动探究
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面”的例子,并说说哪些是平面哪些是曲面
学生:……
培养联想才能,用数学观点看生活,描绘生活,总结规律初步感知分类和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练****br/>老师:展示多媒体
学生:考虑答复
老师:及时评价
进一步稳固几何图形中的平面和曲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探究3:认识线
老师:和学生一起感知,并多媒体展示
学生:通过触摸书本的面和面相交处,纸杯的面和面相交处
老师:有什么不同
学生:……
老师:线有粗细吗?
学生:考虑答复
和学生一起参和动手,用数学观点看生活,描绘生活,总结规律初步感知分类和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并培养和学生的情感
活动探究4:认识点老师:和学生一起感知,并多媒体展示
老师:生活举例
老师:点有大小吗?
学生:考虑答复
和学生一起参和动手,用数学观点看生活,描绘生活,总结规律初步感知分类和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并培养和学生的情感
活动探究5:猜测和验证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老师:我们对点、线、面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它们动起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同学们在一起猜一猜、动一动、想一想,并多媒体演示简单图形运动动画
学生:动手感知
老师:参和学生活动
通过猜测、动手操作验证的探究活动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和用几何图形描绘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构筑详细----抽象—-—-详细这一数学发现和应用的循环.
小结:
学生:对前面知识进展梳理
交流
老师:交流《点、线、面、体》顺口溜
培养学生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的****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
练****br/>老师:展示多媒体
学生:考虑答复
老师:及时评价
运用所得的知识解决问题、观察生活

活动探究6:体会点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中的地位
老师:展示多媒体。什么是构成图形的根本元素。
学生:考虑答复
培养联想才能,用数学观点看生活,描绘生活,总结规律初步感知分类和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练一练:
老师:展示多媒体
学生:考虑答复
老师:及时评价
运用所得的知识解决问题、观察生活
畅所欲言及总结
学生:回忆本节课畅谈自己的收获、感触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才能,总结归纳的****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