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0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掌握“其”的不同用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意,合作探究,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掌握文章阐述的哲理。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褒禅(bāo chán)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窈然(yǎo)
相之(xiàng) 卒葬之(zú)
仆道(pū) 深父(fǔ)
咎(jiù)
诵读课文,找出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句,梳理文章的思路。
关键句:“于是余有所叹焉。”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山的心得并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是议论部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是记游的结尾,补记部分。
实词
①卒葬之。死
②卒相与欢。(《廉颇满怀蔺相如列传》)终于
③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士兵
①其文漫灭。碑文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
①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
②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至多,最多
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分析其用法
“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2. ①而莫能名者
“名”,说清楚,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
②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称呼。名词用作动词。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用作动词。
特殊句式
(1)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带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有碑仆道
省略句
(3)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宾后置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通过层层对比可以看出,奇景均在险处;作者当时并没有尽其全力探寻奇景。
”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