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荆江河床淤积考.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荆江河床淤积考.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8/29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荆江河床淤积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荆江河床淤积考
——来自历史研究的商榷
周魁一
'98长江洪水量级小于1954年,但荆江洪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甚至超过历史记录。这一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在同一流量下,1998年比1954年水位有明显抬升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例如沙市在50000立方米每秒流量左右,;;。那么,是否由于河道淤积导致的水位升高呢?
两院院士在《对1998年长江洪水的认识和今后工作的建议》中对河道淤积的问题作了否定的答复:“经查证
后认为,根据长期观测资料,长江干流的河槽基本稳定,没有淤高。”其原因是长江上游侵蚀物质颗粒较粗,不同于黄河,不能被远距离输送。然而沉淀在古建筑物上的、古文献中的、以至河相沉积层中的历史信息所显
示的却是相反的结论——近千年来荆江河床是有淤积的。请看以下五个方面的论据:
第一,周凤琴在比较了荆江大堤内外滩面高程后认为,荆江大堤建成后,堤内滩面淤积基本停止,而堤外滩面仍在不断落淤,“自明末清初以来的350年左右,(堤外滩面)一般淤涨3~8米”。据此计算,~。其中沙市一带淤积最大,年均将近3厘米。
第二,林承坤考察不同年代荆江河漫滩上围垸的黏土层厚度,得出这样的规律:年代愈老的垸子,相对高程愈低,漫滩相的黏土、亚黏土愈薄;反之,年代愈新的垸子,高程愈高,黏土与亚黏土愈厚。黏土、亚黏土沉积基本是在唐宋时期下荆江统一河床塑造完成以来的1000年间。黏土层厚度分布是:元代大德年间(元年,1297年)围成的垸子,;清道光年间(元年,1821年)围的黏土层厚6米;近50年围的垸子,黏土层厚一般超过9米。如果把新增加黏土层厚度视作河床滩地淤积厚度,;清道光至民国初年的100年间河床淤积为每年3厘米,由此反映出山地垦殖加大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三,程鹏举依据历史文献记载所作的荆江河床淤积速率推算:《荆州万城堤志》的作者倪文蔚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任荆州知府,“抵任年余,往来工次,访之故老,近年江身较乾隆戊申年约高丈许”,其依据是乾隆五十三(1788年)年所铸铁牛原本立于堤面,同治间“已不及堤之半”。程氏假设堤防增高值等同于河床淤高,。荆江水位的升高和洞庭湖区有所不同,后者水位的升高有湖床淤浅和人工围垦的双重影响。荆江河道水位抬升则主要表现为自然淤积的作用。
第四,周凤琴通过对古墓葬、古建筑等的考察,对5000年来荆江洪水位变化进行研究,,其中宋末元初以来的800年间上升速率最快,。依据同样的假设,可以认为荆江河道有近似的淤积速率。
第五,从荆州万寿塔被堤防填埋的高度估算河床淤积量:荆州万寿塔建成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共计7层,至今已440多年。当年塔基建于荆江大堤堤顶。此后历年加筑堤防,目前堤防(观音矶头所在)已将塔基掩埋,堤顶也已高出塔的第一层。据荆州长江修防处提供的测量数据(均为黄海高程),,。此外,塔座掩埋在堤土内的高度估计约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