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保障机制.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保障机制.doc

上传人:丰儿 2022/12/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保障机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保障机制 】是由【丰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保障机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保障机制
周叔莲刘戒骄[摘要]沈阳是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基地,近些年发展很快,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沈阳装备制造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结构变革等方面探讨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之路径。
[关键词]沈阳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场产业;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5-0026-04
沈阳是以重大型成套装备为特色的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目前,沈阳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市属企业、中省直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配套企业等五大支撑力量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与分工协作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了沈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很快,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沈阳装备制造业还面临一些问题。许多企业还处于国际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形成一批具有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国际大型企业。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工艺装备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难以为产品升级和高利润攫取提供技术保障。此外,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使不同部门之间企业合作难度较大,企业之间的协作水平低,导致产业成套配套能力较差。这些问题是制约沈阳装备制造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结构变革等是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要保障机制。
一、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沈阳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
制造是技术“物化”为产品的最后一道关口,它包括产品设计、材料筛选、工艺设计、生产加工、质量检验与控制、生产过程管理等产品寿命周期内从设计到成品阶段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基础。技术创新既能改变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又能使企业率先进入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点是学****能力建设和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构筑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不仅是技术需求者,而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技术难题多是企业首先接触,技术需求也是企业更清楚。科技支撑只有从学****能力建设入手,激活创新源头,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以大项目大工程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相支撑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之外,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包括资本金投入、融资便利、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提高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激发企业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鼓励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全面建立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扩大和加强研发中心,创办国家级技术中心。二是建立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机制,引导和支持大学、研究院所围绕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领域和骨干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改变项目研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使大学、研究院所成为产业技术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使大学、研究院所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中坚作用。三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大优势领域开发力度,力争取得一大批市场广阔、效益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等。
,提高应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先进制造技术一般包括先进制造系统管理技术群、面向制造的工业设计技术群、物料处理方法和设备技术群以及支撑技术群,相互之间有大量的信息交换,并形成许多单元技术和发展热点。先进制造技术要求依托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技术,将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经营方式相结合,对企业体制、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进行整合,实现技术、组织、人力三大资源的系统集成,构筑起现代制造模式。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开发快速而有效的信息交换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智能化,把制造业自动化的概念更新并扩展到集成化和智能化的高度。制造技术也因此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行业领先企业普遍采用精益思维、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并行工程、供应链管理等现代制造技术。但是,沈阳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部分骨干企业,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处理信息,在产品设计、制造、物流、营销环节,信息化应用程度和制造技术水平较低,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能力差,不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二、发展中场产业,提高成套能力,推进产业组织创新
产业集群创新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成为一个产业能否持久领先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是大中小企业的规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创新。企业间相互关系结构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经济,二是适度竞争。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组织一般朝着集中和分散两方面成长。一是生产趋向集中化,即生产要素越来越集中于专业化大型企业。二是生产趋向分散化,即生产要素向与大企业有协作关系的中小型企业扩散。通过这种关联作用,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以及为上述两类企业提供服务的其他企业,形成密切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大幅度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
总体看来,沈阳装备制造业经过重组已经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较高。但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社会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为装备制造业主导企业配套的元器件、零配件企业成长缓慢,区域内大中小企业之间、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形成。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协作条件,企业内部的资产利用效率低,在研发、生产、采购、库存等方面的协作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和成套化生产。
,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协作。产业集群是制造业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产业集群要求生产某类产品的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以及为上述两类企业提供服务的其他企业,形成密切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并密集地集聚在同一地区,从而极大地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沈阳装备制造业能否变“企业集中”为“产业集群”,不仅要求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系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供应商,而且要求与之配套的中场产业。沈阳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在“抓大做强”和“放小扶小”两方面同时努力,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新格局。重组后的大型企业集团要彻底改变大而全的组织结构,上中下游产品优先考虑委托配套企业生产,以便集中力量做精做强主导产品。沈阳应以优势产业为纽带,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制造业的分工与协作,大幅度地降低研发、采购、仓储、生产、加工和营销成本。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根据产品各自的加工特点和工序,进一步细化产业内部分工协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塑造产业集群优势,建设世界性的零部件、元器件制造与供应基地。
,作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虽有地理环境、区位特点、现有基础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沈阳应把规划建设沈西工业走廊,作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沈西工业走廊规划应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指导作用,应体现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原则,高标准地做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近、中、远期规划的衔接,明确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主导产品、主要企业以及配套产品和企业,同步规划配套的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设施,增强园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关联程度,努力使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高度集聚的平台,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区域化发展的龙头。采取多重措施,组织和引导核心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相关机构进入园区集聚连片发展。
,全面提高沈阳重大装备成套能力。重大装备通常以成套的形式实现其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交钥匙工程”,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重大装备成套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沈阳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最近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已形成了很强的单机制造能力,但普遍缺乏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总承包的能力。这不仅使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承接订单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损失了大部分附加价值。为此,应该把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起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重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扶植一批工程公司或装备总承包商,打造一批跨越用户和制造商之间,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企业。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和用户共同研究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的产品目录。对于目录内的产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同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着力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
三、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沈阳制造业内生发展能力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经济增长的途径,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物”到“人”,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过程。内生增长理论将体制、机制、知识、人力资本视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强调制度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振兴“沈阳制造”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挑战性的战略问题。沈阳装备制造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是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企业治理创新,具体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是全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产权配置,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产权交易机制,改善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微观层面上,是理顺国资委、董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聘任经营者的制度,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普遍形成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规划和政策。沈阳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只有坚持“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建立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动态调整机制,才能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才能发挥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骨干企业中的作用。即使是国有资本必须进入的领域,也要在国有资本完成其特殊使命后通过市场化方式及时退出,实现国有经济的动态管理。一般来讲,当这些领域和行业逐渐成熟,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政府即可以调减或缩小直接投资,通过国有相对控股和参股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既充分利用国有资本,又可以吸引大量非国有资本进入竞争性领域开展有序竞争,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有计划地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产业和非行业骨干企业退出。不仅要建立进入、退出机制,加快退出速度,加大退出力度,而且要制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国有经济必须经营的产业领域和控制程度(明确参股、相对控股还是绝对控股),以此引导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另一方面,打破均衡使用政策资源的常规,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必须控制和经营的产业领域。新增国有资本应当集中进入和加强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重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不仅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且有利于适应世界产业结构跨国调整的趋势,为全面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实现中央和东北地方国有企业的相互持股,推进沈阳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战略改组。随着经济社会化市场化趋势的发展,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可避免。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既可以变单一国有股东为多元国有法人股东,也可以引入非国有股东,变为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在市场条件具备后,将国有绝对控股公司改革为国有相对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甚至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的非国有公司,彻底解决国有股权过分集中的问题,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以及东北三省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沈阳及周边地区集中了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中央企业。这些中央企业总体上具有素质高、规模大、潜力足、前景广的特点,但同样面临着从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绝对控股公司向国有相对控股公司转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的任务。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应该以战略并购和强强并购为主要形式。战略并购和强强并购是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重要方式。股权置换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政府第一推动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注重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防止政府包办和片面强调市场作用两个倾向。通过产权置换,原来单一国有股东改变为中央和地方国资委、或者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共同持有股权的公司,可以使中央和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在沈阳经济发展中的整体作用。沈阳应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股权置换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