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docx

格式:docx   大小:308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12/2 文件大小:3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李天怡王浩婷
摘 要:目的:探索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在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一般人际交往目标量表以及心理健康采用K10量表,对陕西省3所高校得50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以及神经质性在心理健康中呈现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特质的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以及神经质性均在自我形象与关爱他人中呈现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自我形象与关爱他人均在心理健康中呈现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的自我形象维度在神经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人际关系的关爱他人维度在尽责性、开放性、神经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Key:大五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隨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多,这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自尊为核心的主观体验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的体验感受,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也包括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和拥有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判断人们是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人格特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影响,人格特质的五个维度均与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关系[2-4]。Goldberg提出了人格的五因素理论,最后衍生了包含了五因素的大五人格理论,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以及神经质性[5]。本研究将大五人格作为人格特质的依据。
有研究显示,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人际关系在人格特质与自尊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6],由于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其中一个维度,所以,人际关系也是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关于人际关系的定义,近代研究者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人往来接触,与人相处,与同性、异性之间的交往方式[7]。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和人际关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就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越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就会降低[8]。同时也有研究中指出,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行事风格,也就是说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之间联系密切,人格特质会很大程度影响人际关系[9]。且性格越外向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越和谐,所以,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0]。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考察人际关系在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研讨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对陕西省某3所高校506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便利抽样。剔除无效后,有效问卷388份,有效回收率为76%。其中男生223人,女生283人,独生子女216人,非独生子女290人,大一140人,大二124人,大三100人,大四142人。
(二)方法

大五人格量表(简版)是由Morrison编制而成,该量表共20个题项,分为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神经质性五个维度,每个维度4题。采用LIKERT5点评分法。。
[11]
采用CanevelloandCrocker编制的一般人际交往目标量表,该量表共18个题项,分为自我形象、关爱他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9题。采用LIKERT5点评分法,,。
[12]
心理健康量表是采用的K10量表(KesslerPsychologicalDistressScale),是由KesslerandMroczek编制而成。采用LIKERT5点评分法。,。
(三)。
二、结果
(一)相关分析
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五人格特质中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以及神经质性在自我形象、关爱他人与心理健康中呈现显著正相关;开放性在自我形象与关爱他人中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我形象与关爱他人在心理健康中呈现显著正相关。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二)回归分析
1. 由表2所示,根据温忠麟、叶宝娟[13]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其分析的结果表明,自我形象在神经质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神经质性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β=;p<)。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
,关爱他人在尽责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尽责性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β=;p<),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其分析的结果表明,关爱他人在尽责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
关爱他人在开放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开放性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β=-;p<),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其分析的结果表明,关爱他人在开放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
关爱他人在神经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神经质性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β=;p<),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其分析的结果表明,关爱他人在神经质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
三、讨论
本研究对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以及神经质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以及神经质性均对自我形象与关爱他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形象与关爱他人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16],研究认为大五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大五人格对人际关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人际
关系好的学生,心理就会比较健康,一般不会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反之,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会比较多。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一般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小,人际关系处理的也会更好。
本研究中,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得到了验证。自我形象在神经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形象是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神经质性是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神经质性的学生比较容易冲动、焦虑、容易产生自卑感、遭受压力时相对脆弱,这种人格的同学需要有朋友,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优化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得较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尽责性和开放性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尽责性的学生做事情有条理性,喜欢有条不紊地做事情,有责任感、自律且谨慎,勤奋、富有进取心的、坚忍不拔,三思而后行,不冲动。而开放性的学生富有想象力,感受丰富,有对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接纳能力,能把情绪评价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两种人格没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拥有健康的心理。
研究中还发现,关爱他人在尽责性、开放性、神经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外倾性和宜人性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不存在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由于关爱他人这个维度指的是人们关注他人时,会考虑到别人的需求和欲望,给别人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尽责性、开放性、神经质性这三种人格的特点是有责任感、有礼貌的、有组织的、感受较为丰富,这三种人格与他人相处时会相对比较融洽,且尽责性的人格做事不冲动、较为谨慎,这一点会使他人更愿意与其接触,通常会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可以对身边的朋友进行倾诉,排解心里的烦恼,降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但是对外倾性和宜人性这两种性格的人来说,外倾性的人格性格开朗,充满活力、拥有积
极地情绪。宜人性的人格直率、天真、温和、具有同理心。这两种人格就可通过自己对情绪进行消化以及调节,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人际关系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人际关系在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Reference:
[1]林崇德、李虹、冯瑞琴二(2003).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火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23(8),110-116.
[2]崔红、王登峰(2007).,15(2),234-240.
[3]Smith,.&Williams,.(2002).AdvantagesandLimita-tionsoftheFive-factorModel:,60(10),1090-1098.
[4]顾寿全、奚晓岚、程灶火(2014).,22(2),354-356.
[5](1996).Analternativedescriptionofpersonality:,59(1),1216-1229.
[6]李会文(2016).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与自尊、,29(5),71-72.
[7]张敏、张林(2012).,20(7),1010-1011.
[8]郑亮(2017).,50(9),36-40.
[9]SelmltzS&SchkedeJk(2012).Occupationaladaptation:,46(10),917-925.
[10]席波(2017).,广州市.
[11]CrockerJ&Canevello(2010).Creatingandunderminsocialsupportincommunalrelationships:Theroleofcompassionateandself-,9(5),555-575.
[12]KesslerR,MroczekD(1994).,,19(7),6-32.
[13]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分析:,22(5),731-745.
[14]杨柯、张灏(2016).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37(5),26-29.
[15]李铿、王成、赵文莉(2016).,24(10),1557-1559.
[16]刘广增、胡天强、张大均(2016).中学生人际关系及其自尊、,24(2),349-35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