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居住区规划设计2014.10.28.ppt

格式:ppt   大小:38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居住区规划设计2014.10.28.ppt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8/29 文件大小:3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居住区规划设计2014.10.28.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的最基本的要求
卫生要求
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安全要求
美观要求
优美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更重要的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
出入口设计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 、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
5、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交通组织和道路规划
居住区交通组织的基本方式
1、人车分行
2、人车混行
3、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
居住区内道路分级 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
交通组织和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1、顺而不穿,以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
2、道路走向应符合居民人流去向,方便居民出入
3、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 设置12米x12米的回车区
4、住宅单元入口至最近车行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60米
5、道路应结合地形布置,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设计,以利于排除雨水
6、符合人们走路****惯,尽可能少设置90度的直角转弯处
7、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交通组织和道路规划
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结合
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道路的布置形式
1、贯通式
2、环通式
3、尽端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行列布置
建筑按照一定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成排布置
这种布置形式能使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缺点是,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为了避免上述的缺点,在规划师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等布置手法。
周边布置
这种布局近乎封闭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空地面积,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憩园地,组成的院落比较完整,对于严寒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但这种布置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很难适应。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点群式布置
日照通风条件良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较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
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和围合式两种形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是大部分住宅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和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布置,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沿街线状布置(传统方式)
优点:较容易改变城市面貌,且节约用地
缺点:使用和经营管理方面不便
要注意综合考虑道路性质和走向,也可采用步行街的形式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优点:可充分满足各类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方便,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
缺点:节约用地方面较差
要根据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
建筑群体的艺术处理既要考虑沿街立面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以及合理组织人、货流路线。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
建筑间距及日照分析
居住建筑
1、多、低层居住建筑
主要朝向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多、。
2、高层居住建筑
主要朝向建筑间距必须满足被遮挡建筑大寒日满窗日照2小时的日照标准,且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所有建筑的消防间距
低层建筑之间不小于4米,多层建筑之间不小于6米,高层建筑之间不小于13米
多层与低层建筑间距不小于6米,高层与多层之间不小于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