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2,817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doc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12/3 文件大小:2.7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苏新春
刊《汉语学****1994年第1期
“文化认同”与“文化参照”这两个术语,是与中国文化语言学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并且愈来愈流行。只不过,它们的应用很灵活,既可以指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型,也可以指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的两种学术派别。如现在国内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大体划出了这样的三派,申小龙的“文化认同派”,游汝杰的“文化参照派”,陈建民的“社会语言学派”。另外还有一派也曾偶有人提及,这就是“交际语言学派”。而文化认同与文化参照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方法论上,指文化语言学中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
“文化认同”与“文化参照”最早是由申小龙先生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两种研究方法提出来的。他在《历史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
85页)如他本人的语法研究,就是立足于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上寻找汉语句法的规律。西方民族是以自然空间为对象的焦点思维方式,反映在句法上就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句法关系框架,这是一个注重空间造型的构架。而汉民族注重的是心理时间,重事理逻辑型的时间构造,因而在汉语的句子组织上体现为以句读段按逻辑整理顺序横向铺排的“流水句”作为典型句子形式。为此,他建构了“弹性实体”、“流块建构”、“神摄方法”的三位一体、相互照应的句法理论。这样,文化认同法也就基本定性为寻找语言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思维、心理特征相贯通的研究,从事这一研究的逐渐被称为文化认同派;汉语句型研究成为文化认同的代表成果;申小龙先生成为文化认同的代表人物。
对文化参照法,他认为是要把中国的语言材料与中国文化史上的种种问题结合起来,探讨语言与文化史的内在联系。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汉语方言分区与汉民族历史地理的关系,即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在我国的人文地理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两千多年来系统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严密的地方行政区划,使得州府成为所属各县政
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使得所属各县的方言向州府的方言靠拢。这样旧时的州府行政区划就给后来的方言分区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周、游二人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瞩目。这一研究实践与他们对文化语言学的主张是相吻合的。游在《语言学与文化学》(刊《语文导报》1987年第7期)中提出“把丰富复杂的中国语言和方言跟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可以成立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中国文化语言学”。主张“把语言学引进文化学”,把“文化学引进语言学”。这样,文化参照法也就基本定性为语言与文化相互参照起来,从事这一方式研究的逐渐被称为文化参照派;方言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成为文化参照的代表成果;周、游二人特别是后者也就成为文化参照的代表人物。
由研究方法引出研究成果,由研究成果引出研究类型,由研究类型引出研究派别,这样“文化参照”与“文化认同”也就成为中国文化语言学中从方法到成果,再到派别的两种基本分类。此后,几乎所有的评论文章都沿用了这样一种基本的划分。
但我们认为,把“文化认同”与“文化参照”作为不同的研究类型、不同的学派划分是可以的。但作为研究方法,它们却不能构成互为对应的一对概念,它们实际上是对同一研究从不同角度所作出的分类结果。
“文化参照法”说的是把语言与文化对照起来进行研究。以文化作为语言研究的参照系是参互比照法,以语言作为文化研究的参照系也是参互比照法。这是一种属于比较性质的纯方法上的含义。无论是从历史地理中的行政区划看到汉语方言分区的影子,还是从汉民族的心理思维特征看到了汉语语法的基本格局,这都是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参照系,进行分析、对比、映照,而得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手法上与思维方法上这二项成果都显示出颇为一致的基本倾向。参照也就是比较,不进行参照,不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而是语言结构封闭性的纯结构性的研究,也就谈不上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应该说文化参照法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文化参照法”中,这是一种纯技术性的方法,它不包括任何目的性的内容。
“文化认同法”说的是在它所研究的语言对象要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保持一致,要寻找二者的共通点。可见,文化认同法的立论正是从这项研究所要达到的一种目的而言的。而要做到文化认同,其前提仍是要把文化与语言相互参照起来进行研究。不进行相互参照任何的研究就无从开始。参照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文化认同只是参互比照进行研究的目的之一。它还可以有别的目的,如在语言身上发
现某些文化因子,或在文化领域中发现某些语言现象。另外,文化认同的涵义也应该相应地扩大,从文化对象来说,它们不应仅仅限于思维与心理,从语言对象来说,也不应仅仅限于语法的构造,也可以是文字,词汇,语音等。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在方法论上提出“文化参照”与“文化认同”的申小龙先生,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却把“文化认同”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中取消了。《中国文化语言学》(1990)是他的很有特色的一部著作,在35万字的篇幅中,用了整整一半来阐述“方法论”。在这里他比以前提出的5种方法作了很大的改进,提出“文化镜象法”、“文化参照法”、“常态分析法”、“多元解析法”、“心理分析法”、“异文化范畴借鉴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传统阐释法”八种研究方法。“这八种方法体现出文化语言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一是文化上认同的层次,如文化镜象法、文化参照法、都是将语言事实与文化事实内在地联系起来。”“二是语言事实本身解析的层次,如常态分析法、多元解析法、心理分析法、异文化范畴借鉴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法等,都是注重在语言分析中贴近语感、贴近内容,不为了某种形式化的技术而割裂或肢解语言事实,追求不背离语言的整体精神,能够得到语言内容高度肯定的形式理解。”“三是语言研究传统的阐释的层次。这一方法论层次将人类各民族对语言的解释看成一个不可割裂的文化过程,把语言研究的现代化看作一个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纵向过程,而非移植异文化传统的横向过程。”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地方。第一就是把文化认同从研究方法的组合丛中取消了,一变而为研究方法中的一个层次。第二就是对语言事实本身解析的方法独立为一个层面,将它与文化认同层次形成互为对立的二者。如果把前者理解为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描写分析的具体方法,而后者就可以理解为对语言进行这种具体研究所需要的一种逻辑与思维
走向。
申小龙先生在这里对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所作出的重新分类,是对他早期观点的一个重大转变。可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仍然把“文化认同”与“文化参照”作为两种互为对立的方法,实在是会在方法论的理解与运用中陷入纠缠不清的地步。在这些年的研究实践,还很少能看到哪一项成果是说自己只用了其中这一种而不是那一种方法取得的。
我们不同意把“文化认同”与“文化参照”作为两种相互对应的研究方法,但认为把它作为不同学术流派的划分名称却是可以的。因为,同样是运用语言与文化相互对照的方法,却可以有很不相同的研究目的。有的是在承认现有的汉语言知识前提下来发现文化方面的某些因素或意义,也有的是希望在汉民族文化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发现汉语的组织结构规律;有的认为文化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的则认为它是关于语言的本体学科,是对汉语本质的重新阐释与描写。这样不同的研究行为被人们赋于不同的名称,前者被称为“文化参照”,后者被称为“文化认同”。这些有明显差异的研究行为还会牵涉到对其它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对中国现代语言学历史的评价,对西方语言理论的看法,对古代研究传统的态度,等等。但须指出的是,这种学派含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