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双减”优秀实践案例:未来科学院:课后服务中的“未来教育”新实践 】是由【资料之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双减”优秀实践案例:未来科学院:课后服务中的“未来教育”新实践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未来科学院:课后服务中的“未来教育”新实践
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
一、案例背景:反思当前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问题
古林镇中心小学地处乡镇,学校用番茄表单调查了几个数据,数据表明,从
家庭的结构来看,二胎及以上的家庭比例要占到总家庭数的67%;家长无时间看
管的家庭占85%左右;家长无能力辅导的家庭占63%左右。因此,全校1587名学
生,有1577名学生报名参加校内服务,%。
课后服务的开展有效解决乡镇学校家长无时间看管孩子的普遍问题,无能力
辅导作业的痛点问题。在这个“未来已来”的新时代,学生教育仍然存在两个显
著的问题:一是如何弥补学生劳动教育、社会性实践的缺失,打破学校和社会的
壁垒,开拓学生的新视界;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实现乡镇学校课后服
务价值最大化。我们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做了一个测评:根据抽样的数据统计,
%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固化,没
有创新方法。可见,乡镇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亟需提升,那么途径如何寻?
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古小未来科学院”,力求开发特色项目,为学生
打造形式多样的项目实施基地,并充分利用古林镇独特的历史文化、席乡底色、
数字农业等地域资源优势,以未来劳动和未来科技为要点,着力培养能创新、能
实践、有未来视野的小学生,探索在课后服务中发展未来教育的新可能。
二、解决问题的特色做法与经验
(一)顶层设计:创建“未来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发展路径
建立“一院”、“一体系”,将课后服务内容高度集成在特色研究院中,完善
项目架构,用未来研究院项目体系指导课后服务整体规划。
“未来科学院”特色课程主题研究院
依托“未来学校建设”,古林镇中心小学打造“未来科学院”,下设风筝设计
研究院、生态农科研究院、项目化学****研究院、机器人技术研究院这四大研究分
院。研究分院下设“双减”特色主题实验室,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可以
理解的内容,通过项目式教授、实验式指导来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18
“未来科学院”课后服务项目体系
针对课后服务内容单一,校内资源利用率不高,缺少探究性、趣味性、科学
性、缺少项目化的学****方式等问题,学校在“未来科学院”原有项目上进行再梳
理,形成“古小未来科学院课后服务项目体系”。围绕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
基础设施,打造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场景,让研究所成为灵巧学****及创新
的赋能场。
(二)环境升级:创建“未来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实践基地
环境升级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因此,课后服务特色项目架构完成后,我们积
19
极推进基建升级,建立了劳动、科技两大未来教育基地。
结合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
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要求,我们在
有限的校园空间资源里深入挖掘,因地制宜,进行劳动基地的建设,做到无中求
有、小中显大、旧中出新。
在学校层面,投入约18万元,将校内“传统农业蘑菇房”升级成含有通风、
换气、杀菌、加湿、降温、远程控制、数据采集等设备原件的“智能蘑菇房”,
让学生感知新农村建设后劳动产业化、低劳动力和智能化的趋势。充分利用校园
108株花木资源,打造14个班级小花箱基地,使低年级学生时时可劳动,人人
可体验;盘活校园300多平闲置土地,让中年级应季播种、拔草除虫、浇水施肥,
分享收获;开辟施家村近2亩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高年级得心应手于农时农事。
利用教师人才资源优势,建设风筝“技术与工程”实验基地,在传统风筝项
目的基础上,投入近25万元。配置3D打印机、激光裁剪机、喷绘写真机、自
动缝纫机,电脑CAD平面设计制版,让孩子们学会使用智慧型设备设施,突破
传统风筝的轧制、裱糊、绘画的难点,与现代科技接轨,让学生在实践中放眼看
世界。此外,打开学生未来视野,引进EV3编程,开发机械动力、无人机等课
程,投入相应资金建设相关实验室。
20
(三)开放融合:创建未来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应用场景
基于乡村学生的生活场境,巧用课后服务时间,打破学校社会壁垒,树立“社
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践行“家校社”协同的未来教育。
“走向未来”的校外实践活动新路径
充分利用学校地域资源,使校外基地成为打开学生视野的一扇窗。
打开乡村农耕新视界:走进古林前虞村,
数字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集农机、灌溉等设备与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
驶应用、水稻大田数字化种植体系,让此成为学生的课后研究学****新资源,体会
传统农业如何更智慧。
开启乡镇企业研学之旅:古林镇张家潭村伊司达企业,自动编程的机械手将
压铸成型的毛料从注塑机中夹取,自动送达至下一个工位,降低危险系数,减少
人工成本。带领学生走进生产车间,躬身感受,体验未来的发明与生产。
21
校外实践活动新路径的开辟,充分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让学生在真实
的场景中开阔视野,走向未来。
“创新思维”的校内项目学****新路径
课后托管服务如果一味沉浸知识型课堂,那么校园生活将无比枯燥。我们根
据时令特点,利用校内果树等资源,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项目驱动,引导
学生改变思维模式,感受生活的美好。
巧摘杨梅:杨梅成熟季,在生活问题“校园高枝杨梅如何采摘”的驱动下,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行设计相关杨梅采摘器,通过设计方案汇报、讨论交流、
明确杨梅采摘装置设计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改进方案,制作杨梅采摘装置。
妙藏桂花:金秋时节,校园里的“桂花树”多达60棵左右,那么多桂花一
夜风雨多可惜。通过“藏桂花”项目,让学生经历“摇桂花、筛桂花”的传统劳
动后,发散思维“藏桂花”。
22
鱼菜共生:针对如今的农村田地资源越来越少的问题,结合新农村发展走向
产业化、智能化趋势,引发创新思考:在生态农业研究院里,学生通过设计、制
作和安装鱼菜共生系统,感受农村劳动产业化趋势。
,探索“线上、线下”并举学****新路径
要打开乡镇学生的未来新视界,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学****的内驱力,充分利
用课后服务时间,探索各类学****路径。
科普专家进校园:邀请各类科普专家进校园,例如“宁波海洋研究院”的研
究员老师在晚托时间为孩子带来科普讲座。千岁的“明”,会说话“水母”,还会
有国宝级的“鹦鹉螺”,在互动解密小贝壳蕴含的科学奥秘中,激发学生科学研
究兴趣。
23
对话古林籍院士:挖掘家乡名人。例如,从放牛娃成长为结构生物学家的古
林籍院士,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学科教育,苦心攻读数年不放弃,把科研成果有
效地帮助到人们的生活。让孩子们从他们身上找到力量,学****更有目标,感受未
来的更多可能。
三、问题解决的成效与社会影响
(一)学生:在童乐时光中,释放天性、走向未来
“未来科学院”主题项目的架构,融合课后服务增加的在校时长,使学生有
更多的时间关注生活、走进自然、感受世界;在校门外的研学中看到新农村的发
展趋势;在校内闻花香、摘鲜果、育菌棒等趣味十足的生活体验中产生创新思维,
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和幸福。不知不觉中,学生发展性思维得到培养,“学中做,
做中创”,使课后托管实现其更大的“育人”价值。
:利用光合作用,促进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二)教师:在学****研究中,感受乐趣,共同成长
双减后教师工作量陡增,如果只是一味地钻在书本里,也是会感到疲惫不堪
的。在这样的创新、探索实践中,教师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教学一线走向
24
科研并肩,打破了传统的单学科教学的观念,开始探究多科协作教学。问题意识
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也经历了跟学生同步成长,感受到了乐趣。
(三)学校:在探寻实践中,升级服务,形成品牌
双减后,学校一直在探寻各种路径,以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
发展。课后服务中“未来教育”的实践,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项目,还开拓学生
视野、挖掘想象力、增强创造力,学校发展路径转变,乡村教师实现了弯道超车。
在此期间,学校还作为海曙学校的样板,迎接了浙江共青团助力“双减”常
态化托管志愿服务工作部署会的参观调研,这项探索得到了团省委及各县市区各
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学校相关做法也被各级各类媒体报道10余次。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