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我写《杨绛传》.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写《杨绛传》.doc

上传人:ying_xiong01 2017/8/3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写《杨绛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写《杨绛传》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据了解,杨绛曾说过,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她生前留有遗言称“火化后再发讣告”。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业绩,当然可以读读相关的传记。为了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市。
我之写作《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历史老人,通过《杨绛传》,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记得第一次接触杨绛的作品,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她的散文《干校六记》一纸风行,倾倒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年青学子。后来,我曾因写作《顾准传》赴京采访的机缘,在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交谈中,悉知“文革”中“五七干校”的气氛其实是相当肃杀的,知识分子在那里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可是,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对钱锺书的一片喝彩声中,唯独听到夏衍先生发出的“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不啻是对杨绛的莫大肯定。本书的写作,当是对夏公呼吁的一声微弱回应。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师友和知情者的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
早些年,当我提出写传记的要求时,杨绛先生一开始是回绝的,她劝我说,要写还不如写钱锺书先生。每当谈到先生钱锺书,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为了《杨绛传》的写作,我曾与杨绛有过多次通信,在一封回信中杨绛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当我把传记手稿寄给杨绛先生,一开始她都压着,半年没有回音,她告诉我:“钱先生身体不好,好多事情我也不方便向他核实。”后来我删掉了有关内容,没有写进书里,她一听到删掉非常高兴。再后来,她看完《杨绛传》书稿,拎了两个装着书稿的大信封到邮局,将书稿寄回给了我。她跟我“发牢骚”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2005年末,首版《杨绛传》有幸被全国妇联和中国版协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对此荣誉,我深感赧然。不过我没有放弃钻研,对拙作又作了修订补正,二版以《百年风华:杨绛传》之名出版于2011年4月,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现在经修罅补正,《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又顺利出版,这既表对先生辞世的哀悼,亦示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
作为为数不多的百岁高龄的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记得,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她曾对记者说:“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
通过对杨绛作品及其为人的了解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