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副文本与翻译观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4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副文本与翻译观研究.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12/6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副文本与翻译观研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副文本与翻译观研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副文本与翻译观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副文本与翻译观研究
 
 
熊倩倩
Summary:英国著名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所著《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佳作。在其众多汉译本中,以张谷若译本最具代表性,但对译本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从文本探讨译者翻译特色与翻译观。而在翻译研究中,副文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拟借鉴副文本理论探讨张谷若先生所秉持的翻译观,进一步提升译者对文学翻译中副文本因素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适度加注,创造出更高质量的译本。
Key:《德伯家的苔絲》;副文本;注释;翻译观
::A :1003-2177(2020)11-0048-02
0引言
作为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迪(ThomasHardy)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丝》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众多中译本中,张谷若先生的译作影响力尤为巨大。长期以来,翻译学者们都聚焦于《苔丝》各种汉译本的主体部分——正文本,研究其所呈现的译者风格和翻译思想,相对忽视
了对其副文本内容的研究。译本注释作为副文本重要要素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而是完美地呈现一部作品所必须包括的成分,也是译者服务读者的一种体现[6]。译者可以通过增添注释发挥主体性,表达他们对原文本的理解并重建文化背景,从而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和目标读者的接受度。因此,作为重要的副文本要素,注释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张谷若先生就树立了认真对待注释的榜样。自从学生时代起,张谷若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投身于英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主要是哈代、狄更斯、萧伯纳、菲尔丁和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不仅为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多年的翻译实践工作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在本文中,他的一些翻译思想将仅从《德伯家的苔丝》中副文本因素下的注释方面进行具体讨论。《苔丝》原文中并没有注释,但在张译本中添加注释多达431处,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正如金宏宇教授在其著作中所言,“这些副文本因素虽然处于‘边缘的地位,但它们对‘中心的整合、控制抑或遮蔽、拆解作用不可小觑[1]。”如果没有译注等副文本文字,也许张译本很难达到今天这样的翻译批评与鉴赏价值。
1注释的数量与内容
据笔者统计,在《苔丝》张译本中(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发行的版本为例),总共添加了431条注释,其数量远远超出其他译本;如孙致礼的版本(以2013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版本为例)中仅添加了135个注释。就数字而言,很明显孙译本注释总数少于张译本的三分之一。
张谷若先生所添加的译注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典故引文注释;(2)文化内容注释;(3)解释性注释;(4)阐释性注释;(5)呼应注[3]。第
一类典故引文注释主要是对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加注;第二类关于文化内容注释,它是指对可以直接在相关词典或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那些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加注;第三类主要用于解释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困惑,例如文字游戏、外语、不可译因素等;第四类注释涉及作者哈代的思想感情;第五类是译者通过注释提醒或告知读者文中出现的信息与文中他处的描述存在某种关系。
2译注与翻译观研究
1980年,张老发表了一篇题为《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在译本《苔丝》中,不仅字里行间表明了他将地道的原语语言译为地道的目的语的思想,而且副文本要素注释也反映了这一原则。他使用中国的惯用语表达来尽可能地传达原始作品,并且由于文化障碍或不可译性,他采用添加大量脚注的方法作为补偿。具体通过加注体现出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他对原文作者,原始作品和目标读者的关注上。

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要想透彻地理解原作,必须不断进行主观积累,围绕所翻译的作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原作者并阅读其已阅读的内容,才有可能做到余光中先生所说的对原语体贴入微,对目的语运用自如[5]。张老在翻译每一部作品前,都要对作家进行细致入微地研究,对作家时代、经历、教育背景及其主要作品有了深切的整体把握后,才开始动笔。他的研究成果,以注释的形式,出现在书中。有两个典型的注释可以证明:
Example1:
ST:Theconventionalfarm-folkofhisimag-ination?personifiedinthenewspaperpressbythepitiabledummyknownasHodge-wereobliteratedafterafewdaysresidence.
TT:他在这儿住了几天以后,他想象中那种****俗所称的庄稼人——报纸上、新闻界所说的那种以所谓可怜的乡下老实儿何冀为典型的庄稼人——就消失泯灭,无影无踪了。
Note:何冀,原文Hodge,英国地道的农田工人之意,其字本为英国人名Roger之昵称。哈代曾于一八八三年七月在朗曼杂志上发表过讨论同样农民问题的文章,叫作《多塞特郡劳工》。他老是何冀的拥护者。他的短篇小说《婚宴空设》第三部分,谈到同样问题。
Example2:
ST:Intheill-judgedexecutionofthewell-judgedplanofthingsthecallseldomproducesthecomer.
TT:因为世间万事,虽然计划得精心细意,尽情合理,而实行得可粗心大意、违情背理。
Note:这是哈代的主导思想之一,更多见于他的诗中,如《打击挫折》《有目无珠》《哲学狂想》等。他叫这种情况是“未能完成的遗愿”……
在例1中,张不仅解释了“Hodge”的含义及其来源,而且还将这个词与哈代曾发表的文章及短篇小说与联系起来,向读者介绍了哈代对Hodge的看法,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在例2中,张向读者解释了哈代的悲观主义主导思想。了解这一思想对读者接受苔丝的悲剧以及理解这本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张老还在注释中提供了其他参考书,切实说明了注释本身也是研究工作的成果。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透彻理解原作品并准确传达原作的魅力,译者还需回归原始作品,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张深入到哈代的作品之中,深入到哈代笔下的小说人物之中,并不断细化翻译工作,通过译作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传达给读者。此处简单列举其译作中两处介绍英国风俗的例子:
Example3:
ST:Olliversinn…couldonlyboastofanoff-license,hence,…premises.
TT:开设在有长无宽……顾客不能在店里面喝酒。
Note:……一为卖酒的执照,卖的酒不能在店里喝。一为卖座儿的执照……
Example4:
ST:“Andwellallgo…andwearblackclothes!”
TT:“等到苔丝去……就能穿黑衣裳了!”
Note:……只遇丧事,可多花些钱,置一套衣服,而丧服也是黑色的,因此黑衣服和好衣服便变成一回事了。
在示例3中,张老对“off-license”进行注释,对英
国卖酒条例详细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在示例4中,他对“blackclothes”的特殊含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苔丝一家希望与德伯家建亲,过上好日子的心理活动。这两个例子都表明张在翻译前作了充分的研究,翻译时回归原作品,并在译本中以注释的形式延展其内容,用回归原作的翻译观使原作的生命在译作中焕发青春。

申丹教授说过:“文学的真正特性在于它包含了两个交流语境:一是处于文本之外、现实生活之中、牵涉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语境……”[2]通过坚持服务目标读者的原则,张老率先跨越了文化的障碍,尽力消除读者阅读时因生涩概念而产生的陌生感,在其译本中添加了许多有关历史人物、地名、宗教、神话****俗和术语的注释。它们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使原作的文学性与语言风格得到充分的感知。举一处小例子作为证明:
Example5:
ST:Atfirstshe…whilesheregardedhimasEve…regardedAdam.
TT:起初她不肯向他直视……大概就是夏娃第二次醒来瞅亚当的时候所应有的。
Note:……后来他们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眼睛明亮了,知道自己赤身露体,是第二次醒来。二次醒来,才有羞耻之感。
夏娃,亚当和以撒的故事都是典型的圣经典故,内化于西方文化之中,而对于文化背景相异的中国读者来说,如果不加注释,大多数读者将很难理解它们。尤其在对夏娃的注释中写道“二次醒来,才有羞耻之感”,使原文传达的意境
能为读者所领略。不难看出,作为翻译家,张谷若十分重视读者的反应,其译注帮助中国读者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魅力,而读者的阅读与欣赏又促成了译本《苔丝》的成功,形成了读者与译者间的良性互动。
3结语
“一个完整的译本不仅仅包括正文本,也包括了各种副文本因素。对于一个译本来说,副文本因素参与了、丰富了、甚至阐释了该译文正文本的意义[4]。”因此,副文本要素的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副文本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而注释作为副文本中的重要构成,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随文本共生而成的产物,更能直接阐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阐述其在再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翻译思想。在本论文中,笔者从《苔丝》中的部分注释出发探究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观。归纳为三点:(1)充分了解原作者;(2)回归原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3)服务目标读者。张译本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其所加详尽注解的功劳。可见,青年译者也应具备注释意识,力求在服务读者的同时也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译本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添加的注释越多,翻译工作就越好。相反,译者应该寻求原作和译作间的平衡,当注则注,以期实现翻译目的。
Reference
[1]: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振平.《尤利西斯》汉译注释研究[J].外语研究,2015
(3):71-76.
[4][J].上海翻译,2011(4):
17-21.
[5][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姚望,——论译注的多元功能[J].外语研究,2013(3):73-76.
(责编:赵露)
海外文摘·学术2020年11期
海外文摘·学术的其它文章
国际关系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大选年美国对华认知态势舆论观察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概况
语言学****游戏对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影响的研究
基础日语教学中日语思维方式的培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