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2023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doc

格式:doc   大小:175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3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2/12/6 文件大小:1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3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3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部分教育学基本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 泛指但凡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结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定,在特定的教育场合,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的身心朝着社会盼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筹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性:主体性目的性 社会性
2、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涉及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定来变化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和作用的成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步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限度: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此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营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档形态,增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营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定,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集中的时间,有筹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三)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营的时间原则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社会形态出发: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后一种形态总是涉及着对前一种教育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彼此之间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
四、教育的本质
含义: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时代性
学校浮现的条件:1、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2、语言发展到比较完备的文字形态。
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1、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有关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1、教育规定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性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既要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特性的制约,又要引导和增进教育对象的成长朝预期的培养目的健康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增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诸要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充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就是指这些关系与作用的总和。这些关系与作用,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要对的协调这些关系,充足发挥它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来源、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的来源
1:神话来源说(宗教观点)错误的
2:生物来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错误的
3:心里来源说(美国 孟禄)错误的
4:劳动来源说(也叫社会来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的的
①、人类的教育来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②、以制造和运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经验;
⑤、教育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典礼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名称:庠、序、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注重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军事体操教育)
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和体操等)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汉代:察举取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西方 教会学校(僧侣封建主)骑士学校(世俗封建主)
特点: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注重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行;
3、教育的世俗化;
4、注重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朗)
(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是教育全民化的重要内涵)
(三)、教育的民主化(否认教育的级别化、特权化、专制性,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多元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五)、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如何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
社会生产、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规定 2、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10—P15)※
(一):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成就:中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国内《学记》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录》 ,《大学》韩愈:《师说》 ,柏拉图:《抱负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思想:儒家:“仁”“礼”强调忠孝和仁爱。
墨家:“兼爱”“非攻”理解知识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无为”“道法自然”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措施”或“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
亚里士多德:教育事业应当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公民不涉及奴隶
主张按照小朋友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小朋友进行分阶段的教育(强调教育中注意人的发展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时期(文艺复兴后)
成就:形成独立学科浮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下:
[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英]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瑞士]裴斯泰洛奇进行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实验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根据小朋友本性施加影响
[法]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德]赫尔巴特《一般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的学科《教育学讲授纲要》老式教育代表
[美] 杜威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 《民主主义教育》 教育即生活“小朋友中心主义”现代教育代表
局限性:阶级性和世界观局限性仍有诸多问题阐明不科学。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走上“唯科学主义”迷途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思辨气息很浓,过度夸张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狄尔泰 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一定限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
5、批判教育学
[美]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法]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6、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
A.***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概述
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教育功能的类型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按照作用对象);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按照作用呈现的形式);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P19)※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多种影响和作用(具体涉及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教育的基本功能
1、个体个性化: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2、个体社会化: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一种人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多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把也许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进经济发展
(3)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无限的永恒的、扩大的、高效率的再生产)
(4)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老式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3)教育推动着政治民主化
3、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4)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5)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5、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变化人口质量
(3)教育可以使人口构造趋于合理
(4)教育有助于人口迁移
四、教育功能的限制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过重的学业承当、唯“智”是举的做法——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问题
2、现存学校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3、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浮现的失调乃至冲突的状态(取决于社会的性质)
第二节:教育功能的影响因素(P22—P27)※
个体身心发展也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一种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其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2、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重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中国古代: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觉得人的发展由基因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重要依托外在力量
(荀子:人性恶论洛克:白板说)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遗传、环境、教育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有:顺序性 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别性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量变到质变
阶段性
不同阶段不同规定
***化
不平衡性
核心期概念
不同年龄及不同步期不同
互补性
生理机能不同方面互补
机能各部分互补
个别差别性
个体身心发展速度差别
个体身心发展质量差别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志而变化)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抓住核心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遵循顺序,切忌揠苗助长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不同年龄分段教学,切忌一刀切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别性因材施教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P25)
(一)生产力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四)文化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
(五)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盼望,即人们但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如何的成果。
2、狭义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规定——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有如何素质构造。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引意义。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鼓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行效果的主线根据和原则。
:教育目的确立的根据与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确立的根据——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P32)*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四)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