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庄浪历史人物.doc

格式:doc   大小:20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庄浪历史人物.doc

上传人:sxlw2017 2022/12/7 文件大小:2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庄浪历史人物.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庄浪历史人物 】是由【sxlw201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庄浪历史人物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12
庄浪历史人物
(一)忠烈侯刘沪
刘沪,字子濬(jùn),保州保塞(今河北保定市)人。其祖父刘审琦(qí)随宋太祖赵匡胤(yìn)平定天下,在讨平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乱时殉职。父亲刘文质是宋太祖的祖母简穆皇后(追封)的内从孙,曾知代州,任秦州钤(qián)辖。凭这一层皇亲关系,刘沪幼年常出入宫禁。他的本传中说他“颇知书传,深沉寡言,有智略”。曾荫补三班奉职,后被迁为右侍禁。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赵元昊(又依李唐朝廷赐其祖继迁、父德明以国姓“李”而称李元昊)建立了以党项族为主的大夏国(史称“西夏”),(yì)年,元昊向宋廷提出称帝要求,遭到拒绝,宋夏战争遂全面爆发。初期,夏兵狡黠(jiǎoxiá)剽悍,宋军败绩接踵。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刘平兵败殉国于延州(今陕西延安);庆历元年(1041年)春,任福丧师殒身于好水川(今隆德县榆河及静宁威戎一带);庆历二年(1042年),葛怀敏战死于渭州(今平凉)。一时,边鄙殆危,朝野震恐。这时,刘沪任渭州瓦亭寨(即今固原境内的东瓦亭)监押兼管静边寨;此期间已率兵破党留一族,斩将搴(qiān )旗,崭露头角。这时的水洛,“有青铜白金,秀林美实;大车之扑,广厦之材,民所取之。其利斯博,故其民弃泾原故土即水洛新居者万有馀(yú,同“余”)“户,善利诱之然也。然又于三山两川间可城可戍者有数十处所。其川谷气候、田畴膏壤,在秦之下、陇之上"(引自庄浪韩店新出土之《皇宋王家城新建城隍庙碑铭》).在区域的辖制上,水洛近属德顺军(军是当时的一级行政区划),远归泾原路,地处秦(天水)渭之间,战略位置十分要紧。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住户中一部分是汉民之触罪逋
3/12
(bū)逃者,另一部分为“熟户”,即归顺汉政权、发展程度较高且居于城邑内的少数民族边民。但宋廷并未实际掌控这块地方。宋历三年(1043年),水洛生户(其义与熟户反)王元宁家族欲献水洛城地与宋。时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的郑戬(jiǎn)即遣刘沪及著作佐郎董士廉自章川堡(今静宁威戎)向南越过少数民族地区,破敌开道二百里,前来收复水洛。刘沪部到水洛后,军情突变,氐(dī,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名),,士卒以一当十,终以寡破众,,水洛至此靖定归宋。今人谓“刘沪收复水洛城”。这是刘沪与水洛及百姓的第一层关系。
刘沪其人,“具远略,有胆要",殊非循规蹈矩刻板行事者。他经营水洛未久,便欲扩筑此城,以为御敌壁垒,且意在“活秦渭之襟带,断灵夏(异界大陆)之肘臂”(同上引)。使宋对西夏的抗御形成掎(jǐ)角之势。这一谋划得到其上司郑戬的首肯。大约在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筑城役兴。,复令都督许迁等三位将领率所部军士前来助工。工程进展未半,人事发生了变动:郑戬被调离现职,刘沪所属的渭州、泾原一带的军政上司改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尹洙(yǐn zhū).尹洙对在水洛筑城持否定意见,以为筑城屯兵将分散兵力,坐耗刍(chú)粮,于事无济,反添累害,遂下令停工。刘沪置洙意于不顾,加班速筑。尹洙又派瓦亭寨主张忠代理刘沪职,刘沪亦拒不交接。尹洙无奈,遂密令副都部署、后为名将的狄青借巡边的名义拘捕了刘沪,褫(chǐ)其职,转囚于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牢狱二十余日。事发后,早先已归顺宋廷的水洛氐族惊惧,哗变闹事,有官吏被杀,一时人心浮动,形势危急。与此同时,筑城纷争引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讼争,许多重臣卷入其中。曾任西北边率的韩琦认为刘沪违抗军令,支持尹洙之举。范仲淹、欧阳修居中斡旋,欲既顾及刘沪立事之忱,又保全尹洙的颜面,明确反对囚禁刘沪,以为如此措置必冷却勇于立事者之心劲。欧阳修为此向宋仁宗连呈《论水洛城事宜乞保全刘沪札子》两道,言之谆谆。朝议酌斟损益,又虑及水洛实情,决议活便处理,遂遣权御史中丞
3/12
(御史中丞的简称)鱼周询、、程,为沪力辩,且请求以人力物资资助筑城。鱼、程审时度势,顺应民情,遂委任刘沪代理水洛城寨主职以毕其役。刘沪出囹圄(língyǔ),抱病兴作,洛人鼎力相助,“百堵偕作,一呼而就"(同上引),,后任镇戎军西都巡检,旋又恢复了在收复水洛后被授予的武职内殿崇班(沪之文职为閤门祇(qí)侯)。刘沪经此顿踣(dùnbó,跌倒在地上),心力交瘁,兼头疮发作,于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十五病逝,享年仅四十余岁。刘沪弟刘渊来水洛治丧,欲移用刘沪棺柩东归故里。水洛人遮道号泣,请留葬此地,遂客葬于水洛北山庙坪塬。且立祠堂于城西北隅,即原会馆、今县党校之址,岁时享祭,香火不绝。原先的刘沪墓颇具规模,占地约三亩大小,曾建有享殿、戏楼于其侧,立有墓碣(jié)。今皆不存。这是刘沪筑水洛城的始末,也是他与水洛的第二层关系。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二月,敕(chì ,帝王的诏书、命令)赐水洛刘沪祠堂以“忠勇庙”额匾;大观元年(1107年)八月,复敕封刘沪为“忠烈侯”。20世纪40年代以前,忠勇庙内立有一碑,碑铭是将徽宗朝颁发的这两道敕牒并为一文,名曰《赐“忠勇庙”敕封“忠烈侯”告》。后来碑毁为三截。当地人收拾断碣,修复残碑,制成了碑文拓件(断痕清晰可见),保存了这件关于刘沪后话的最后一张
4/12
“证书",成为研究刘沪弥足珍贵的物证。
(资料来源:庄浪档案网站作者:王克生)
(二)抗金名将吴玠(jiè  )
吴玠(1093年—1139年),北宋德顺军(地方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陇干县(今甘肃静宁县)人,后因父死葬庄浪水洛城,其家也随之迁到水洛城居住。他的父亲叫吴扆(yǐ),曾在德顺军作过地方军校。由此可推知吴家数世以来系德顺军军官。   
南宋初年,宋金战争十分频繁而激烈,在南宋王朝内部又有投降与主战之争。面对金不断兴兵入侵中原的现实,吴玠力主抗战,并在抗金卫国战争中立下了功勋;他在西北秦凤地区,在关中,在巴蜀咽喉地带,在和尚原、仙人关要塞关隘坚持抗金十年,成为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
吴玠年轻时即勇猛沉毅。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年),(1128年),金兵两路出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东)进犯陕西,直趋泾原。吴玠受陕西制置使(官职名)曲端之命率军迎击,在青溪岭击退金兵,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陕西华县)。宣抚处置使张浚督巡川陕,闻吴氏兄弟勇略,十分器重,遂任命吴
5/12
玠为统制官。建炎四年(1130年)秋,吴玠受命为都统制,在凤翔地区与其弟吴璘(lín)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国大将没立与乌鲁折合自大散关率数万军队分两路会攻和尚原。吴玠仅以数千军队与敌军大战几十天,先后取得了北山、箭舌关、神岔沟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尤其是神岔沟一役,金军主帅兀术身中流矢,“仅以身免,剔其须髯遁(dùn,逃避)归”(1132年),吴玠兼宣抚处置司都统制,节制兴(今陕西略阳)、文(今甘肃文县)、龙(今四川平武)三州军马,,金将撤离喝率金国主力攻打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为入川要道),牵制吴玠,并分兵偷袭金州(今陕西安康),,宋将田晟退守饶凤关,急召吴玠驰援。吴玠即刻点兵自河池出发,夜驰300里,至饶凤关投入战斗,给金军以重创,解了饶凤关之围。绍兴四年(1134年)秋,金帅兀术与大将撤离喝等急欲打通入蜀通道,,屡次给金兵以沉重打击。金国连年入寇,但未能人蜀,反损兵折将,国力亏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了。吴玠因屡胜金军,声威大振,名扬陇蜀,被朝廷授为检校少师、川陕宣抚副使。   
吴玠与金国作战多年,扼守陕南一线,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蜀。为了减轻民众负担,他还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又调戍卒修治褒城(今陕西勉县)废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得陇蜀人民的拥戴。绍兴九年(1139年),高宗皇帝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征战鞍马劳顿,他不久病逝于驻地仙人关,,宋高宗谥其号为武安。孝宗皇帝继立后,又追封其为信王。   
7/12
清嘉庆时张宗泰评论说:“……金人不敢再窥江浙,是有韩世忠者。又转而窥伺巴蜀,是吴玠兄弟起而与之对垒,始则构兵于和尚原,继而饶凤关,继而杀金坪,金兵尽攻击之术,宋极防御之能,金人于是知南国之大有人,而未可以卒图也.”这是对吴玠抗金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
(资料来源:庄浪档案网站作者:李维仓 柳文清)
(三)抗金名将吴璘
吴璘(1102—1167),字唐卿。是抗金名将吴玠的亲弟。他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
吴璘少好骑射,善读兵书,经常随兄参加攻战,英勇果敢,积功至閤门宣赞舍人。富平之战失败后,金大将没立、乌鲁折合会兵进攻战略要地和尚原,吴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阵地箭舌关。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率众死战,力挫敌锋,从而赢得了“能攻善守之将”的美誉。此后他受命统制和尚原军马。绍兴元年(1131年)秋,金帅兀术(完颜宗弼,金朝军事统帅,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亲督10万之师,大举进攻和尚原,吴璘引精兵3000人设伏于原北之神岔沟,出奇制胜,连破敌寨十余座,俘获首领及甲兵以万计,连兀术也身中流矢,大败而逃。“金军自人中原,其败衄(nǜ,指流血)未尚如此也”。绍兴三年(1133年),吴璘因功擢(zhuó)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绍兴四年(1134年),金帅兀术又率大将撤离喝及伪齐大将刘夔(kuí ),三路联合,集结10万人马攻破和尚原,。后吴磷会同兄吴
8/12
玠乘金军筋疲力尽之时发动反击,大破金军。为此,金军多年不敢窥蜀,吴璘被朝廷授为定国军承宣使。绍兴六年(1136年),吴璘被调为行营护军统制,绍关九年(1139年)升为都统制。这年夏天,其兄病故于仙人关,由他代为领兵,加授他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绍兴九年(1139年)秋,宋、金议和,金向宋归还黄河和陕西地区。绍兴十年(1140年),金统治集团内发生政变,,撕毁和议,以全部兵力分路大举南进。金兵西路军由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一带)渡黄河,迅速占领长安,直逼凤翔,远近震惊,朝野惶恐。是时,只有吴璘的主力驻河地(今甘肃徽县),而陕右之宋军皆被金军甩于其后。为了加强对陕西的各路军马的统一指挥,吴璘受命与胡世将共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不久,吴璘下书约金军会战,他先以弱军坚守阵地,抵御金军冲击,当敌势衰之时派主力投入战斗,金军望风披靡,败走扶风。吴璘又驱兵追击,破敌于扶风、北通坊地区。绍兴十一年(1141年)八九月间,吴磷又在陇州刘家圈、剡家湾、腊家城等地予金兵以重创。绍兴十二年(ll42年),吴璘被授检校少保,任命为附、成、岷、凤四州经略使。因军事上的需要,南宋王朝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又命吴磷为西路军安抚使,坐镇兴州(今陕西略阳),节制西部阶、成等7州军马。此后的十多年里,虽因和议而少战事,但吴璘却一直坚持治军经武,常备不懈.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数十万大军渡淮河,再次侵入南宋国土。时任四川宣抚使的吴璘不顾重病,(1162年)春,吴璘率宋军反攻,在大散关、巩州(今陕西陇县)、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德顺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原州(今甘肃镇原县)、凤翔等地与金兵大战多日,在收复德顺军的战役中金兵死伤甚多。为褒奖吴
8/12
璘之功,乾道元年(1165年),宋孝宗诏拜他为太傅,封新安郡王,仍领四川宣抚使,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乾道三年(1167年),他卒于汉中任所,终年66岁.
吴磷忠勇刚直,从军卒到大将再到统帅,代兄守蜀二十余年。尤其在西部战场上,他一直置身于战争的第一线,屡破金兵,战功显赫,扬名秦陇、巴蜀,。这是他在长期的抗金战争实践中作战经验的总结。他是南宋抗金将领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虽“威名亚于玠”,但素以忠勇名世,为朝野上下所敬重,被称为“孝宗之岳飞"。
(资料来源:庄浪档案网站作者:李维仓柳文清)
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