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后湖黄册库探究与利用.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后湖黄册库探究与利用.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12/7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后湖黄册库探究与利用.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后湖黄册库探究与利用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后湖黄册库探究与利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后湖黄册库探究与利用
 
 
王鹤
[Summary]“后湖黄册库”是明朝皇家档案馆,存放着全国的户籍、田赋等档案,为明朝黄册制度的推行和明王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揭示这一国家级档案馆从建立到消亡的历史,并提出积极利用档案史上这一宝贵的遗产,让其发挥更多现实价值。
[Key]明朝皇家档案馆后湖黄册库档案管理利用开发
当年位于南京后湖(现玄武湖)的“后湖黄册库”,曾是明朝全国户口、田赋档案的存放地,为明朝黄册制度的推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黄册的形成及重要性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经过元末20年的战争,土地簿籍多数丧失,留下来的一部分,也因为户口变化,实际情况与簿籍不相符合。大部分土地没有簿籍可查,逃避了国家赋役;有簿籍的土地登记的面积和负担又轻重不一,极不公平。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下诏天下府、州、县普遍丈量土地和调查人口,编造册
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黄册制度”。黄册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高级、系统的户籍赋役制度。
黄册是明王朝户籍与赋役合二为一的册籍,以登载家庭人口、田地、税赋为主,切实关乎国计民生,正如万历十一年(1583年)一道敕谕所说的:“国赋重事,系于黄册”。因此,黄册有着系列严谨的造册程序。首先由各州、县官把每户应在黄册上登记的全部项目(人口、事产、乡贯、名姓等)誊刻印板,制成表格,叫作“清册供单”,然后通过里长(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选人口多的十家为长,城中的称为“坊长”、近城的称“厢长”、乡都的称“里长”)和甲首(除里长外的一百户为十甲,每甲十户,每甲也选出甲首)分发给各户,让各户依照格式逐一填写。之后,各户将填写的内容交给甲首,甲首将自己所在的十户情况编成册交给里长,里长再将各甲首报来的汇集,每里编为一册,册首有一张汇总图,交到州、县。各州、县将各里交来的文册汇总,造黄册,填写年月、书名、画字、用印,解赴本府。府依样地报于布政司,司报于户部,户部类编全国总册,进呈御览。攒造黄册一式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其它三份分别存于布政司、府、州、县等机构。存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册籍用青纸面,称为“青册”;呈进到户部的册籍必须以优质黄纸或黄绢做封面,以备皇帝御览,故而称之为“黄册”。
黄册长、宽各为一尺二寸,用厚实的棉纸制作,装订一律用粗棉索,每本重约四、五斤。字体为“题本”楷书,十分工整,封面用黄纸,以便与地方政府的册籍相区别。为防止虫蛀,不许用粉饰或漂白的纸张,不许使用面浆糊裱褙,如确须少量浆糊时要加入椒末等以防虫害。
黄册数目庞大。明代初期,直隶府、州、县并十三布政司黄册共计五万三千三百九十三本,记载户籍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户、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之后每十年大造一次。弘治十五年(1520年),造册六万七千四百六十八本,记载户籍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八户、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五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造册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九本,记载户籍九百九十七万二千二百二户、六千二百五十三万一百九十五人。直至明亡前,即便明朝廷最后一次大造黄册的大部分未解到后湖,后湖黄册也已达一百七十万本以上。
2明朝皇家档案馆的建立
由于黄册记载内容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且黄册数量巨大,黄册的保管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视。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用“周遭四十里,中突数洲,断岸千尺,形势天造地设”的玄武湖作为存放黄册的库址。朱元璋有意识地将黄册库建在湖内的几个小岛之上,认为小岛四面环水可以避免火灾,另一方面,玄武湖虽然位置在明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南京,但实际上完全与世隔绝。朱元璋认为,只有这样的地理条件,才是保管和利用黄册最合适的地方,而且不易受到火灾和人为的破坏。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灭亡,在长达二百六十年多年的时间里,玄武湖是明中央政府存放黄册的所在地,称为“后湖黄册库”。此间后湖黄册库从未搬迁过,它的功能与作用也从未中断过。即使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但明政权仍然把黄册库留在南京后湖。
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玄武湖旧洲(今梁洲)初建黄册库房九间,册架三十五座,每架三层,列一木板,架顶用板盖为披,以防水滴渗漏,共存黄册五
万三千三百九十二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诏“令各处布政司及直隶府、州、县并各土官衙门:所造黄册,俱送户部转送后湖架”。当年,在南、北库新建库房二十五间、册架一百座。之后,库房几乎每十年加盖一次,每次盖造大多在三十间。旧洲盖满后,弘治十五年(1502年)在中洲(今环洲)建东、西库三十间,册架一百座。中洲盖满后,又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新洲(今樱洲)新建东、西库房三十间,册架一百二十座。之后陆续加盖,到明亡前夕,后湖三洲已有库房九百六十间左右,内藏黄册达一百七十万本以上,被称为“文册浩穰,漫若烟海”。
黃册库的库房是按其所在地势和位置排列的,分别称做东库、西库,南库、北库,前库、后库,然后再按一、二、三、四顺序编号(如旧洲南第二库、新洲西第四库等)。后湖黄册库的所有库房都是东西向的,前后开窗,最大限度接受光照和通风,在后湖这“水湿侵蒸”的环境里,可以减少黄册的霉烂。这是朱元璋接受一位老人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据《孤树哀谈》载:“洪武初,天下官员三年一朝觐,而凡州县之老人与焉。某年朝觐,太祖问一老人曰:‘朕将命工部筑室于后湖之中,以为藏天下黄册之所,然当作何向宜乎?’老人对曰:‘此堂当东西向,庶朝夕皆为日色所晒,而黄册无浥烂之虞也。’”相传,建议朱元璋将黄册库以东西向设置的老人姓毛。在毛姓老人去世后,朱元璋为表彰他在建黄册库初期时的功绩,颁旨将其葬于梁洲黄册库旁,敕令为其建造一座神祠。同时为防鼠患,根据“毛”、“猫”的谐音,称此神祠为“毛老人庙”,以此来为黄册库镇鼠护册。朱元璋在春秋两季常率文武要员来此祭祀。
收藏在后湖黄册库的档案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由户部转送的民黄册(包括匠、灶户),一类是由兵部转送的军黄册(即用来管理百姓之中有供应军差义务的军户的专门册籍),还有一类很小的部分,是某些国家机关在办事中形成的档案文件(如洪武二十九年审判司衙门被撤销以后,它的全部档案文书均交给了后湖黄册库)。
档案库房内的册架按规定统一编号,每间库房放置大木架四座,每座分为三层。存放黄册的次序是:先按年份分类,如永乐元年、宣德七年;再按造册的地区分类,先是南、北两直隶,十三布政司,以下再分各省的府、州、县、坊、厢、都、里。
3黄册库的安全管理措施
后湖黄册库作为皇家档案馆,在安全管理措施上可谓壁垒森严。
明政权为设立后湖黄册库,把后湖沿岸的土地圈占起来,东自都察院(今板仓街一带)前湖坡地埂起,北至沈阳左卫旧仓基址(今南京火车站北沈阳村一带)到神策门,沿明城墙到太平门,再以湖坡为限,到都察院前。每百步立土堆一个、界石一块,共设界石三十六块,上书“后湖界石”。界石以内地区为禁区,不仅普通老百姓不能进入,即便是官吏未经获准,也一概不得进入。弘治二年(1489年),钦差两广公干宦官郭镛在途经南京时,想领略一下玄武湖的湖光山色,显示钦差大臣的身份,未经后湖官员允许,率随从二十余人,擅自驾舟闯入后湖禁地。郭镛此举遭到监察御史孙纮等人弹劾,他们在给明孝宗朱祐樘的奏折中写道:“郭镛承差两广公干……虽祖宗严禁之地俨然不顾,前去游憩,其怙恩恃宠,肆已骄人,坏国家之成法,起都人之惊猜,是可忍,孰
不可忍!”(赵官《后湖志》卷五)为此,郭镛遭到了皇帝的重斥,丢掉了两广公干的御差。
为了黄册的安全,黄册库分为湖外、湖内、沿城墙三道守护防线。湖外由城东、城北兵马指挥司并沈阳左卫牧马千户所各差官员一名,率同弓箭手、军士及地方兵丁昼夜往来,沿湖巡查。平时对过湖船只加以重锁,指定皇宫内太监专责保管钥匙。遇过湖日期(逢一、逢六的日子),官兵和黄册库的主事官员一起在太平门外距东南城关约半里的湖口检阅厅,对那些准许过湖的人员进行盘查和登记,然后由掌管锁钥的内监开船。傍晚回来,检查船只数量,一切无误后,再将船只锁好加封。湖内由南京户部十三司轮流拨吏四名,后又改为后湖办事官吏,负责在湖巡视。湖外沿城墙五十步或七十步设立警所,责令地方官府、军伍、火甲等编成班次,昼夜巡逻,严于防范。
后湖黄册库自建库始,一直由明朝廷直接管理。洪武年间由户部侍郎兼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部门。后湖黄册库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请示、汇报后湖的工作,从明代《后湖志》中就可以看到当时黄册库官员关于后湖工作的奏请报告,以及皇帝对此所下的诰敕文书。明迁都北京以后,改由南京户部侍郎负责。宣德年间,钦设户科给事中一员,南京户部由清吏司主事一员,专管册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又设立户科管湖公署和户部管湖公署,作为后湖黄册库的管理机构。黄册库的办事人员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监生,由国子监拨派五十名,担负保管、晒晾黄册之责。二是办事吏,由吏部拨派三十名,专事监督黄册库的诸项工作。三是医生,由南京太医院与应天府各拨派一名,医治在湖人役。四是库匠,由应天府所属八县签派,负责看守、晒晾历年黄册。遇黄册大造之年,还要参加添盖库房的工作。每三十间库房设库匠八名,共约
一百余名。这些库匠要求年轻力壮、识字、历史清白的人充当。五是水夫,由南京工部龙江举司拨派三十七名,负责撑驾过湖的十二条渡船。日常在后湖黄册库的工作人员达二百余名,到了大查之年,人员还要增加,最多可达一千四百名左右。
黄册库库房的开启,必须有主事管员到场,派一监生到内守备太监处领取钥匙,才可开启库房,用毕立即归还。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一书中说:开启库房钥匙上系有一根黄色绒丝绳,为开国皇后马娘娘亲手所编。有一监生在领取钥匙回房后,其妻不知,认为绳束太旧,便换了一根新绳。事后,监生交还钥匙时,太监一见,顿时大惊失色,跌倒在地,忙命监生找回旧绳,幸好其妻尚未将旧绳扔掉,这才免去一场杀身大祸。由此可见防范之严。
后湖黄册库对于前来查阅抄录黄册的地方官员,有著种种限制。洪武初规定,凡来查阅抄录黄册的人员,只允许查阅指定户的情况,严禁抄录别户的内容,以防泄密。不准委派军户出身的监生到后湖核查黄册。弘治五年(1492年),时任南京户科给事中、主管后湖黄册库事务的杨廉等人上疏朝廷,认为“今者一旦令人抄誊,使人测知后湖之虚实,则户籍之紊乱,将有不可胜言者也”(《皇明疏议辑略》卷十三)。明孝宗朱祐樘采纳了杨廉等人的建议,下令:后湖黄册一律不准地方官府前来誊抄全份,并定为永制。
为保证黄册库的安全,在建有册库的岛上不许生火做饭,晚上不许点灯,避免发生火灾。洪武、永乐年间,由于册库数目不多,尚允许在离册库一里之地建有厨房。正德年间,增加的册库已逐渐接近厨房,明武宗朱厚照根据后湖官员的奏请,下令将厨房建在荒洲(翠洲)上,洲与洲之间的便桥上写有“敢有将火过桥者,治以重罪。”严格的律条使黄册库始终未发生过一场火灾。
4后湖黄册库的消亡
明初,黄册制度在管理户籍、赋役等方面都起过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期与初衷相悖了,无论土地、人口,明王朝政府都难以通过黄册制度来加以控制,黄册制度名存实亡。纵观史料分析,后湖黄册库的消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黄册造假、内容失实,档案本身已无价值;二是朝廷衰败、官员***,档案管理弊端重重,档案馆年久失修;三是改朝换代、毁于战火。南明政权时,弘光小朝廷用后湖的黄册当作“造甲点***”的原料和充作守城的防御工事,致使大量的黄册毁于一旦。清康、乾时期,尚存万历及崇祯五年的少量黄册,但大部分黄册在战火中消失了。后湖黄册库的历史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结束。
5黄册库遗址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王者从来重所天,六朝无计置民编。后湖藏册高千古,永保皇图亿万年。”这是明朝南京户部主事朱璠的一首《后湖》诗,从中可见后湖黄册库在当时的价值。后湖黄册库这个规模巨大的专业档案馆能够存在二百六十年之久,说明我国的档案工作在明代已居于世界前列了,其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档案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为了充分挖掘明代黄册库的历史文化内涵,经过多年的历史考证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玄武湖管理处于2005年在后湖黃册库最早设库的梁洲,建成了“明代黄册库遗址文化展”馆。展出内容分为“黄册制度的起源与形成”“黄册的种类与攒造”“黄册库选址玄武湖”“黄册库的分布与规模”“黄册制度的本质”“黄册的管理与利用”“黄册库与湖神庙”“从黄册制度看明王朝的政治
***”“黄册入库的登载事项”“朱元璋与黄册制度的基本思想”“黄册制度的瓦解”“史学界对黄册库制度的评价及论著”等12个版块。有关黄册库的典故贯穿其中,如“毛老人庙”传说、黄册库主管赵官的故事、黄册库内的大案等等,还有后湖界石、黄册摹本、实景沙盘等物件。

后湖黄册库在地面上已无实际的遗存。为寻找和确认明代黄册库建筑群遗迹,进一步研究、利用黄册库历史文化资源,进而发掘和确认玄武湖的历史文化内涵,2010年5月20日—7月31日,玄武湖管理处与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由南京大学历史系贺云翱教授主持,对玄武湖景区中的梁洲、樱洲、环洲、翠洲进行初步的考古勘探工作。考古勘探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计钻孔约3000个,即梁洲探孔约1500个、樱洲约1200个、环洲约200个、翠洲约100个。2010年8月又对樱洲做了三处探沟式考古工作。
经考古钻探,发现在梁洲地下埋藏着大片的历史建筑遗迹,主要位于梁洲中南部和铜钩井附近,距地表深度在30~120厘米。建筑遗迹主要是由砖及少量石块构成。一种是砖块上部堆积层包含有石灰颗粒,推测砖块为建筑墙体;一种是砖块上部堆积层无石灰颗粒,推测砖块为建筑地面。第一期遗迹距地表深度在70~120厘米,推测其为明代的建筑遗物;第二期遗迹深度在地表下30~70厘米,推测其为清代前后的建筑遗物。梁洲地下古代建筑遗迹分布面积较大,推测其应为大片的建筑群遗迹,建筑墙体宽度在30~100厘米不等。由于历史上遭受过破坏,梁洲地下部分建筑遗迹保存状况一般,但是规模宏大,用砖规格高,初步判断,这些地下建筑遗迹应为明代黄册库建筑遗存。
通过考古钻探,发现在樱洲地下保存着大片的建筑遗迹,主要是建筑的墙体或围墙基础,位于樱洲中部。目前发现的墙体共有12道,遗迹表面距地表深度为75~140厘米,建筑遗迹的方向基本一致,呈东北至西南向,为215度。墙体宽度在90~150厘米之间。由于钻探条件有限,得到的墙体长度不一,最长的有70多米,短的也有约20米。墙体之间的间距分别为10米和15米不等。也初步判断为明代黄册库建筑遗存。
通过此次考古,合作双方形成了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思路。一是在此次考古勘探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在发现地下有重要遗迹埋藏的区域,应避免再有现代建设性的建筑,以防止对该区域地下遗存造成损坏。二是通过进一步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对发现的明代黄册库建筑群遗迹重点区域进行发掘,经科学论证后,确认其多方面的文化价值,以“南京明代黄册库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进行展示。三是对发掘出土的明代黄册库遗迹,也可以建设“明代国家黄册库博物馆”的形式进行进一步展示,调查、收集资料,全面展示中国的古代税务文化、户籍文化、土地管理制度文化等。

玄武湖的明代黄册库遗址文化展馆设立已有十余年,其展陈品质、方式、内容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参观者的需求,且由于当年受经费、研究程度、技术力量等因素制约,展区面积过于局促、表现形式过于单调、内容过于刻板。尽管之后通过考古挖掘,有了深化利用这一历史资源的设想,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因此,多年来展馆知名度不高,参观人数不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不够。近年来,玄武湖管理处正在积极探索与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合作,筹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