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2005年:中国股市逆向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2005年:中国股市逆向思考.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8/31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05年:中国股市逆向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5年:中国股市逆向思考
解决股权分置——只改变供求结构,不改变投资回报

2005年,中国股市选择了一个无泡沫的“低点”(1000点附近),对中国股权分置展开了一场气势宏大的“革命”。在这一市场环境下进行的“股改”,有利于规避市场过热的双重投机风险,减少市场过大的波动。因为在熊市下的股改也许更理性、更冷静,它能让投资者看得更真实,判断更准确。
诚然,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因为全流通至少能实现形式上的“同股同权”,活化国有资产与法人资产存量,有利于借助股市整合社会资源。此外,通过扩大股市实际流通量,增大投机与操纵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过度投机,这有助于股价走向其真实价值的回归之路。除此之外,解决股权分置与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或分配能力并无任何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投资与回报;收益与风险始终是股市的核心与灵魂。缺乏投资价值的股市只能是一个赌场,或者说,充其量它只能是一个规则公平的赌场。
说白一点,只有当上市公司能给予投资者足够的回报(分红收益应明显高于银行存款利息)时,投资者才会“知足”投资,他们才会珍爱上市公司,并做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分享公司成长的喜悦。相反,当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总是“无以为报”,或是回报“寒碜”时,投资者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两条:第一是收回本钱存银行;第二是赌博行市赚差价。前者会抽减股市资金;后者则会加重股市投机氛围。
因此,从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来讲,真正健康的股市,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相对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市场。如果投资者只管投钱而得不到相应回报,或是投资收益相对于风险而言明显偏低,则投资市场是不健康的。

中小企业板块——全流通并非其终极目标所在

2005年11月21日,最后一家参与股改的中小板公司黔源电力股东会高票通过了其股改方案。至此,50家中小板公司的股改圆满落幕,中小板率先进入了全流通“G时代”。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板块而言,全流通固然很重要,但作为创业板或二板市场的试验场,它所要做的就是要构建体现“创业板”精神的运作机制,例如,较低的准入门槛,较低的退出标准,规范的做市商制度,高效率的高科技“孵化器”以及源源不断的、可供上市的中小企业等等,这才是创业板的实质所在。因此,建立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仅有全流通是远远不够的。
在世界上,被公认为唯一不倒的创业板市场(也称二板市场)——NASDAQ,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有设计一流的制度、武装精良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它有真正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世界一流的“硅谷”之类的庞大“孵化器”。源源不断的、常流常新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是NASDAQ的生命源泉;“低进低出”的进退机制是NASDAQ市场的活力所在。正因如此,NASDAQ在一般年份中,它既可以有300——500家公司“自然”退市,也可以有500——700家公司新增上市。正是NASDAQ这一博大的“胸怀”托起了美国90年代的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因此,NASDAQ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与借鉴。

利好政策频出——“政策市”是对幼稚市场的必要呵护

2005年,管理层为了推动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利好“组合拳”出手的频率堪称空前。这些市场利好政策包括调低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由过去的2‰调至现行的1‰);允许上市公司回购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