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忆江南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忆江南赏析.docx

上传人:haha 2022/12/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忆江南赏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忆江南赏析 】是由【hah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忆江南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忆江南赏析
拓展:《忆江南》教学反思篇一
《江南好》是一首民乐合奏。乐曲既流畅美丽又欢愉快泼,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特点,细腻宛转、澄澈秀丽。乐曲的结构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速,美丽、宛转的旋律似乎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沉醉在美丽的意境之中。乐曲的其次部分由慢渐快,旋律轻快、跳动,嘹亮的竹笛声似乎把我们美丽的景色之中惊醒。原来,江南不仅有美丽的景色,更有江南人的淳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着对***生活的感受,渐渐欢快的心情使我们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知道乐曲的两个段落。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乐曲。然后我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啊?”学生说:“欢快的”;“抒情的”。我说:“哪部分抒情?哪部分欢快啊?”学生说:“前面一部分抒情,后面欢快。”我说:“对,乐曲分为两个段落,A段抒情、B段欢快。你再来听一听,看一看你能不能分清除两个段落。提示,A段B段之间有个速度改变的地方,听到这个改变的时候请举手示意。”学生在我的示意下仔细听音乐,并能够找出速度改变的地方。分清段落之后我又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要求,把组成B段三部分旋律排列依次,起先,我只是在钢琴上弹奏了三部分的旋律,然后让学生排序,通过实践学生根本不能完成要求。后来我又让学生随琴哼唱旋律,然后再听B段音乐,有一部分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能够听出来。为了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辨别出旋律的排序,我又把谱子改写成简谱,然后让学生唱。这一次学生不仅能正确排列出旋律的依次,而且还比较坚固的记住了旋律。效果很好。
反思,学生上观赏课不但要体验音乐的美,还要学会如何观赏音乐,最终记住音乐主题。那么在这节课里学生就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达到了观赏音乐的目的,教学有实效。
译文篇二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妙,风景久已熟识。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赛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找寻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早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赏析篇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省)人。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宏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也有贡献。
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溢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
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忆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妙,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调绚丽,令人憧憬。“风景旧曾谙”,“谙[ān]”,熟识。这句的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识。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切当地人民的疾苦,熟识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妙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妙,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原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红艳得赛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方。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方都好在真实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确定的结论。读到这里,酷爱祖国锦绣河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烈,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注释篇四
1、谙:熟识。
2、红胜火:颜色鲜红赛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赏析:篇五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始终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当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当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当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活灵活现。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奇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呈现了艳丽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经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相互衬托,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调,又因烘染、衬托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调绚丽刺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爱好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找寻那月中桂子,正好观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漂亮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赏析】:篇六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子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奇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茅塞顿开。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子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调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像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子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四周的客观景物也似乎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子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宛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快乐或者说曾激励她向往美妙,但是如今春阑花谢,快乐已成为过眼烟云,志向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加了全词的抒情色调。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子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予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赏析篇七
忆江南·多少泪
五代李煜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译文
我有多少的泪水,犬牙交错地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全唐诗》作“忆江南”,题注:一名“梦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梦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归塞北”,一名“谢秋娘”,一名“春去也”。《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颐(yí):下巴。全句是说,泪水流在脸上擦断了,但又横挂在下巴上,形容眼泪纵横沟通的状态。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将:拿。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穆公女弄玉仰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后弄玉学***,其声嘹亮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汉应休:不要。向:朝着,在。泪时:难过落泪之时。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哀痛苦痛。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有“行宫见月难过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句。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赏析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难收,或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行说,一是满腔懊悔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行说,连往日可以寄予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苦痛和不自由是特别地残酷。古人悲思不行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一直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苦痛。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干脆写作者深厚苦痛,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与《望江南·多少恨》当作于同时。李煜被曹雪芹称为“古之难过人”,他降宋后,由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验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境况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