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渭水文化探源.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渭水文化探源.doc

上传人:redkcbx064 2017/8/31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渭水文化探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渭水文化探源
清源河
渭河流淌过陕甘大地,千年万载,历经沧桑,古老而又年轻。
在我的记忆里,它最初伴随着姜子牙垂钓的神话故事流注进童年的天真,从那时起,它的名字深深嵌入到幼小的脑海,几十年挥之不去。
然而,第一次见到它是十年前参加陕西省在黄陵举办的清明祭祖大典。汽车驶过长安西北的一座大桥,河面宽阔,河水湍急,钢筋混凝土的河桥规模宏大,还以为是过黄河呢!主人说,这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
这条雄伟的大河,其源头却是甘肃渭源县的清源河。
2000多年前的古代典籍《尚书?禹贡》就有关于渭河发源的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有渭出焉。”沿着一条山间小路可以到达渭源县鸟鼠山的崖壁,左宗棠手书“大禹导渭”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渭源之水穿崖而出泻于山间。溪流虽然不大,一出峡谷却展现了激昂奔腾的不凡气势,为下游穿山过原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定调。
“鸟鼠同穴”、“大禹导渭”,这些中国的古老典籍记载着远古的渭源清源河。天下洪水泛滥,治水先由“导渭”开始,看来渭河流域的水患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于是大禹开山引峡,导渭下流,以解水患。那时的渭河和清源河该不是而今的涓涓细流吧?要不如何会惊动治水领军人物大禹?远古的记载不会完全虚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先民们对历史事实的留传总是借助大脑这个巨大的储存器和口头的传播,一代一代,直至能够用文字镌刻到竹简上。这些传说或许存在虚构和夸大,将一域记成全局,把一点扩成一片,但是事件的原型是存在的,以古人的严谨,不可能全是空穴来风。凭着古籍中廖廖数语的原始记?\,科学研究者可以挖掘出令人想不到的成果。
站在灞陵桥远眺,清源河穿城而过,给渭源县城川地平原带来了灵气。郁郁葱葱的南山和黄土裸露的北山形同两个世界。当地人说,县城以东的川地以清源河为界,河南湿润,河北干旱,酷似江南江北的气候划分。县政府筹资将老旧不堪的河道修整,沿岸架起了石雕栏杆和拦河蓄水坝,碧波荡漾的风景河道,朝夕游人如织。
灞陵桥
渭河的第一道风景灞陵桥横卧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与现代化的桥梁相比,它确实单弱了许多,桥面也不宽阔。但是,单说那凌空飞架的桥身、青瓦高起的桥廊和从桥墩依次递升的11组圆木桥梁,已经是气势雄伟、贯若长虹了!夕阳西下,红霞满天,将此时的灞陵桥摄入镜头,简直是一幅美丽无比的风景照,无怪乎渭源人将它作为八景之一呢。
灞陵桥,不但如今游人众多,而且过去也是名声遐迩。两侧桥头建有廊房,悬挂着数百年来左宗棠所题“南谷源长”、蒋介石“绾毂秦陇”、于右任“大道之行”和启功的“灞陵桥”等四匾,还有孙科、杨虎城、何应钦、李子奇、顾金池等人的题字,据说灞陵桥在民国中期重修之前还有更多的名人题字,可惜失于洪水之中。从这名人阵势,足可知渭源这个西部小县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
据说,明初洪武年间,徐达率大军追杀元朝的残军,清源河河宽水深,军队被阻无法击敌,徐达于是采用谋士的建议,在河上架设简易便桥以渡大军,消灭了这股元军。战后为了纪念,又图便民,乃重修此桥。因明军将士大多来自陕西西安,且多有牺牲,遂名“灞陵桥”,以慰忠魂回乡之意。
灞陵桥,这个贯穿中国辉煌历史、响当当的桥名叫起来多么霸气!使人产生多少历史遐想,一下拉近了遥远的渭源和西北政治经济中心西安的距离。
也许是“灞陵桥”三字包含了太多的豪迈,无独有偶,几千里之外的河南许昌西郊也有一座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