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问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助推器.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问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助推器.doc

上传人:redkcbx064 2017/9/1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问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助推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问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助推器
一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是教育改革的要求,那么,怎样的途径和模式才能帮助教师走进研究的天地呢?本着减轻教师负担的原则,笔者和研究组的教师一起,开展了如何提高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所有参与者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本文是对研究组教师研究经验的分析与提炼。
一、针对“小问题”的研究
在我们看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切入点是针对“小问题”深入研究,并有意识地积累研究成果。
“小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中,以“红蜡块实验”为例讲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备课期间,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红蜡块实验”并不直观,而且蜡块所做的运动严格来讲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教材中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组内教师交流、分析后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受力分析比较复杂,用这个实验强调分运动不太合适。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直接用坐标系分析,如小船船头垂直过河运动,用视频辅助,建立坐标系,让学生直接观察小船在X轴与Y轴上投影的运动,从而建立分运动与合运动的概念。之后,组内教师将该讨论结果及课上所用视频资料整理成电子文本,保留下来作为后续教学的参考。
高二年级在同步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组内四位教师经过备课讨论,认为需要实际实验研究;然后制订了实验方案,教师们集体到实验室对该实验进行数据测定,考虑到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条件等同,实施实验并分析数据;之后又改进实验方案,增加实验精度,再次实施实验并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对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在实验精度较高的情况下,平衡位置处较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更准确。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分组实验中实验精度要求并不高,即用普通单摆,。因此,从实验操作上来说,没有必要强调一定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
“小问题”
组内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高考研究,提出了关于“估算”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基于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该教师分析查找相关资料,不断修改该问题的研究结论,最终将其整理成一份完备的资料。这份资料现在是组内高三物理教学必用的材料之一。组内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近几年北京市高考试题题型渗透的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照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得出“物理概念建立过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是忽略点”的结论。针对此项研究结论,组内教师在授课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物理概念建立过程。
“小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相对论”一章的“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比如,“地面上的人认为A、B两个事件同时发生,那么,对于坐在火箭中沿两个事件发生地点连线飞行的人来说,哪个事件先发生?

组内教师在讨论、思考、查找资料、再讨论的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模型如下:运动火车(相对静止惯性系)中的人看到的事件同时发生,则地面(相对运动惯性系)上的人看到沿运动方向上火车车尾事件先发生。利用模型求解问题是物理研究过程的精髓之一,在此处运用模型进行求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模型的作用。之后,教师将研究成果整理成电子文档留作教学资料。
二、针对“小问题”研究反思
从初订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最后结题的课题研究过程来看,在备课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