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达.docx

格式:docx   大小:19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达.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12/14 文件大小:1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达.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达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达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达
 
 
宋冬慧王安娜
摘 要: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视错觉艺术表达方式的学****了解,明白视错觉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以观者自身为切入点,以设计案例相配
合,明确视错觉在设计传达设计中的动态表现方法,提高作品的创新性,增加作品与受众的交流,将视错觉这一新鲜的概念引入到设计思维与设计领域当中。
Key:视错觉;视觉传达设计;观者;动态表达
视错觉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现象,凭借不一样的表现形式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灵感[1]。我国对于视错觉的研究稍有落后。总结大多数文章,可以看到视错觉主要由几何视错觉、色彩视错觉和知觉恒常性错觉这几种类型组成,但很少有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发掘和探索。但事物总是处于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状态,随着人们探索未知的能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动感表达成为视错觉艺术运用时所追求的呈现方式。因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了人们因生活方式改变而产生的新的创作需求,受到了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青睐。基于此,我们结合视错觉产生运动感的形成因素,对视错觉的动态表现形式进行探究。
一、视错觉理论概述
视错觉是指观察者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物时,使图形产生与客观对象不相符的错误感觉,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2]。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视错觉艺术的追求不再满足于现状,这就推动着设计师对于视错觉的应用研究越发深入,并不断在艺术和生活领域中进行实践。
二、动态表达方式
视错觉的形成,既有设计师对客观图形的创意设计,也有观察者自身条件的影响,而后者往往是更为主要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观者是具有主观意识形态的
个体,具有可移动性,同时还会受到生理或心理条件的影响。所以,我们主要从观者自身因素分析视错觉的动态表达方式。
(一)基于主体移动
基于观者位移而产生的视错觉,不同于其他的视错觉图形,这不仅仅是艺术设计作品本身产生了“运动感”,观者也产生了运动。主体与客体的运动共同发生,改变相对位置,产生了相对运动感[3]。这也就是说,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是可根据意愿自由移动的个体,在接收者产生位移时,视域、视角、视距也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速度、空间等多元素的运用来产生视错觉现象。

视域移动下的图像排列法主要利用了在高速位移状态下,观者的位移速度驱动画面进行播放,从而使观者产生一种画面运动的错觉[4]43,在这个过程中,视觉暂留是主要特点。地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之兴起的地铁广告也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但地铁的高速运行带动观者产生了快速位移,车厢外部普通的静态广告无法满足宣传需要,成为商业广告宣传的难点。基于此,由观者视域变化而产生的视错觉为广告创作提供了创意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则成为了商业广告宣传和视错觉的连接点。在地铁里展开宣传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显示屏,运用动画中的莫特镜手法,以高铁运动模拟翻页效果,使乘客在视觉上有完整的图像形成;另一种就是在隧道中以LED发光柱进行宣传,由地铁高速运动带动观者快速位移,产生视觉暂留现象。在整个过程中,乘客扩大了视觉区域,在快速移动时获取了完整的图像信息,商业广告达到了对大众进行宣传的目的,填补了受环境条件限制的广告应用空白。由此可见,新式的
广告宣传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给设计师的启示则是:要在对于理论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技术进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主体收获画面不同
观者在移动过程中产生了视角的变化,这为视错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中***理论是主要的参考依据,其特点是近大远小,利用空间位置的改变,使物体在视觉上产生形的变化。在运用时,主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于***理论的熟练掌握与反复推敲;其二,在***基础上因主体观看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形。以PatrickHughes的作品《Reverspective》为例,运用“反***”的创作原理,与***理论和***基础上产生的遮挡关系完美结合,利用视觉成像和几何图形有规律的排列手法,产生欺骗视觉的三维图像,使观者認为看到的画面是由类似图1的凹形结构排列形成,感受到三条走廊通向深处,呈凹陷状,但实则是深度颠倒,走廊部分以凸起的几何形态呈现(如图2),造成了反***的视觉假象。同时观者在移动的过程中,运动视差使近处物体相对于远处物体移动,感受到不似真实的深度推进,增强了视觉效果的呈现。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主体移动在***上所产生的视错觉效果加之几何规律,可以使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二维画面产生三维立体效果,是两种不同学科相互碰撞,是理性与感性的互相结合,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拓展了创作思维和分析角度。

在图形创意中的同构图形,图底之间平行展示,而视距主导下的图底融合法则,把这种展示方式转移到了深度空间上,展示方式的变化也使图底融合的视觉变化由平行反转变为观者视距主导下的深度反转[4]41。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系统处理画面产生的不同空间频率会影响到对不同信息的处理,也就是视觉系
统获取高低频信息的问题。当我们距离画面很近的时候,视觉对同一单位的处理频率相对较高,会产生一种画面;而当我们离画面相对较远的时候,视觉对于同一单位上原本高频的信息无法解读,此时,相对低频的信息就转化成为了高频信息,使之更容易被视觉解读出来,这样就导致在同一画面中由于距离不同而产生两种相差较远的视觉效果。这种创作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公益主题,意在传达消逝之意,告诫我们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熊猫》海报(如图3)[5],近看是折线排列,远看是熊猫图像。作者巧妙地将图、底进行适当遮蔽,在需要可识别的地方加重折线。两种不同粗细的折线在近距离观看时,视觉对同一单位的画面有较高频率的处理,忽略了细小的差别;而在远距离观看时,视觉的低频处理将粗细对比放大,产生了远近不同的画面效果,使远观者看到了熊猫图案,成功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在运用这种创作手法时,设计师需要很好地掌握画面相互遮挡的程度和画幅大小,以便观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其中的画面转变和寓意象征。
(二)基于生理特征
我们通过“看”来了解世界,并以此为依据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大脑的判断成为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眼球总是处于无意识的运动之中,它会将视线周围形状相同、距离相近的二维图形无意识地链接起来[6],而细小的变化则会使画面的连续性被打破,使视觉系统产生了一种视幻现象,也就是静止的图形产生了运动的视觉假象。
在对视错觉的研究上,设计师们从未停下脚步。在当今世界,对于视错觉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日本有很多优秀的视错觉运用大师,例如福田繁雄,通过图形创意创作出有着较大反差的简洁的平面作品,使画面更有冲击力。不仅如此,作
为“日本错视研究第一人”的北冈明佳,在对于视错觉的运用上另有一番见解。他认为,错视是一种眼睛的错觉,也属于心理学领域,他在欧普艺术(OpticalArt)的基础之上,对运动视错觉进行总结归纳。在他的作品中,旋转错视、波动错视、移动错视和发射错视是主要的运动错视表现形式[7],主要是通过对单元图形进行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组合,使静态画面产生了运动的感觉。例如北冈明佳设计的《旋转蛇》,根据对画面组成的有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是由黑、黄、白、蓝四种差距较大的色彩组成,其中,黑白两色存在一种高对比度的关系,使眼球更容易先捕捉到它的存在,随后发现黄蓝色。不仅如此,无意识的眼球运动会使我们在盯住某一部分时,注意到旁边有规律的、正反排列的其他部分,使整个视觉画面产生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由黑色向白色部分推进的动态视幻现象。
(三)基于视觉心理
人们往往会对动态事物产生较大的兴趣,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会更加趋向于动态的表达。动态的传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直白的动态效果展示,而另一种是在画面中以“张力”的方式去表达,形成一种“不动之动”的运动感。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张力是在不动的样式中感受到运动[8],它往往来自于外界对视觉的刺激,使观看者根据画面内容产生一定的情绪变化,或是惊奇,或是紧张,但最终,都能通过有意为之的画面构成,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张力所在。寻找这样的张力画面,图形创意总是可以给出很好的答案。图形创意不同于标记、标志与图案,而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创造出的一个特定意义的过程,旨在引发人们某一方面的情感共鸣[9],在创作时共生同
构、正负形同构的手法运用较多,产生的画面张力不仅能够增强海报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注意力,还可以简化图形,使海报更加简洁。
三、动态表达的意义
(一)增加交互环节,促使设计者多领域多角度地思考及运用
作品静止,但观者是可移动的。有趣的作品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换位观察,使作品与受众产生一定的交互行为。同时,通过对动态表达形式的分析,我们发现,设计师不仅可以促使作品在有限的条件下,以独特的展示方式吸引观者的目光。还可以在多学科、多技术的相互融合下,使视错觉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不再局限于对视觉传达这一单独学科的探索,使其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当中。
(二)增强作品的趣味性,提高作品冲击力
视错觉打破了平面图形带给人们的平淡无奇的创作感觉,展现出独具个性的动态效果和三维立体效果,实现了现实和非现实、遥远于眼前的相互结合,在充分表达了海报主题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10]。同时,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大众对于优异的设计作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看到使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在设计作品中合理地应用动态视错觉手法,将成为设计师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引发观者思考
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够引发受众的思考。将视错觉艺术合理地融入到画面中,可以引发观者对画面的解读,并在心理上产生一定变化,甚至参与到设计理念的真实体验中,并随之引申到对设计师创作内容的深层解读,在这个环节
中,观者与作者不再是单向的交流模式,而是动态的、双向互通的。通过画面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这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达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和经济效果,设计师可以在信息传达时采用视错觉手法进行设计调整。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师需要在充分了解视错觉产生的理论基础上,拓展视线,运用材料、***、生理、心理等多门类学科知识,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这既有利于推进视觉传达设计多方面、多维度发展,又可以吸引到更多错视爱好者去探索视错觉艺术的秘密,为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设计作品。
Reference:
[1][D].开封:河南大学,2012.
[2][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1.
[3]“运动感”形成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
[4][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5.
[5][J].包装工程,2019(4):125-129.
[6][J].装饰,2014(5):86-87.
[7]王云霞,[J].包装学报,2013(4):58-61.
[8]——浅析阿恩海姆“张力”理论[J].大众文艺,2014(1):76.
[9][J].包装工程,2020(2):293-295+302.
[10][J].包装工程,2014(24):88-90+11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