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8
文档名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pdf

格式:pdf   大小:2,620KB   页数:30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pdf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9/2 文件大小:2.5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理篇>>
素质教育与大学使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
暨2011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杜玉波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2010年
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
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我国由
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1
年4月,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高等
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明确提出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
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成
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举办大学素质教育论坛,对深
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落实胡***总书记清华百年
校庆讲话精神,学****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
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全面
实施,重点推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的需要,克服长期存在的教育弊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我国提出了
素质教育思想。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
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
002
理篇
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迅速推进。2010年颁布的教
育规划纲要首次把素质教育上升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高度,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
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
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是切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
想和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核心就是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
解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特别是要落实胡
***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紧密结合”,把文化知识学****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
结合起来,下决心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坚持“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把品
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
来,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动手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
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
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最大
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现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
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要把这三点希望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觉行动和追
求,教育和引导学生涵养大气品格,追求一流学问,创造精彩事业,践行责
任人生。
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以文化
素质教育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在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提
高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
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高校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大胆探
索,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许多
老领导和老专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各位老领
导、老专家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做出不懈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003
素质教育与大学使命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
的中心地位
当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
任务。但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确立。究其原因,
一是部分大学的办学模式还停留在追求规模、数量、速度的外延式发展阶
段,没有转变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二是受一
些评价机制、分配机制的引导,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重功利、轻学术,
重专业、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