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2章货币需求
货币数量论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流通速度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1
本章必读部分:米什金(美)著,《货币金融学》 P507-527页
本章选读部分:
黄达等著,《金融学》精编版,第十三、十五章
米什金(美)著,《货币金融学》 P578-596页
2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是货币理论的两个重要基础。
货币理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探讨需求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3
货币数量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其重要特点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4
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购买力》
费雪试图考察货币总量与整个经济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之间的联系,用货币流通速度来反映。
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一美元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5
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 V=PY/M
其中,M:货币数量
P:物价水平
Y:总产出
由上式得交易方程式:
MV=PY
它揭示了名义收入和货币数量与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
6
货币数量论
费雪认为由于制度和技术因素,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从而将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认为名义收入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由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总产出Y总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故在短期内也不变。
由于V和Y均为常量,则M变,P也变。
结论: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7
货币需求数量论
由MV=PY,当货币市场均衡时可得
Md=kPY(用k代表1/V)
费雪货币需求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8
结论
根据费雪的理论,货币需求决定于:
名义收入水平引致的交易水平
经济中影响人们的交易方式、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制度因素
9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庇古和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提出。
结论等式与费雪相同,均为 Md=kPY,但研究方法大相径庭。
从形式上来看,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都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比例。但是,从公式内涵的经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