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___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班级:13级环境设计2班
姓名:孙杰瑞1308112001
王辉1308112003
于合1308112013
周伊灵1308112019
曾志1308112021
李晋宁1308112030
目录
新文化运动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胡适简介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胡适的政治看法
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评价
新文化运动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刘半农
钱玄同
周作人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3]。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后来抄了一份发表在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上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被誉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铎语)。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新诗充满试验性质,并不成熟。诗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周策纵评胡适新诗清新却乏朦胧的趣味。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剧情里女主角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恋人离家出走。这是受亨利·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
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伦、杨振声、冰心等。
胡适的政治看法
胡适:“一个常态国家,政治的责任在成年人,年轻人的兴趣都在体育,娱乐,结交异性朋友;而在变态的国家,政治太***,没有代表民意的机关存在,那么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
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胡适是思想主导,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当时深受胡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