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政府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7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政府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260933426 2017/9/4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政府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政府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政府经济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2、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重点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悉我国现行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相关课程
政府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背景知识,同时,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二、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文字教材系统体现。《政府经济学》的文字教材由十五章组成。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第三章
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第四章
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
第五章
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六章
政府支出概述
第七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
第八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第九章
政府收入概述
第十章
政府税收收入
第十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
第十二章
政府债务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
第十四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第十五章
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主要知识点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第一章导论
知识点:
一、政府经济
二、政府经济学
三、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政府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和学科属性、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难点:政府经济和政府经济学的定义、政府经济的本质、政府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知识点:
一、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二、政府失灵和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
三、政府经济活动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五、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政府经济及其职能的转变历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重点掌握: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政府失灵和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政府经济活动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知识点: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二、公共物品的特征
三、公共物品的分类
四、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条件
五、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六、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职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条件、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职责及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难点: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的分类、公共物品的特征。
第四章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
知识点:
一、外部效应的概念
二、外部效应的分类
三、外部效应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四、政府介入外部效应的原因
五、庇古税和庇古补贴的含义
六、庇古税和庇古补贴的政策含义和政策实践
七、科斯定理的内容
八、科斯定理的政策含义和政策实践
九、科斯定理在解释和治理外部效应中的优点与不足
十、政府对外部性问题治理与管理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斯定理在解释和治理外部效应中的优点与不足、政府对外部性问题治理与管理的方式。
难点:外部效应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科斯定理的内容、政府介入外部效应的原因.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知识点:
一、公共选择的含义
二、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的概念
三、全体一致原则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及其优劣
四、投票循环和投票悖论的含义和解释
五、多数裁定原则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及其优劣
六、中位选民理论和政治家行为分析
七、政府公务员行为分析
八、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选择的影响
九、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及其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十、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十一、我国政治民主制度建设对政府经济活动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及其下的政府经济决策、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下的政府经济决策、我国政治民主制度建设对政府经济活动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
难点:全体一致原则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及其优劣、多数裁定原则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及其优劣、阿罗不可能定律、中位选民理论和政治家行为分析、政府公务员行为分析、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选择的影响。
第六章政府支出概述
知识点:
一、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现象
二、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三、对改革开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