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
一、监控量测的目的和任务
1、监测围岩的变形情况,掌握围岩和支护的稳定状态,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日常施工安全管理;
2、通过监测数据的历史变化,分析了解支护结构的作用及效果,了解隧道变形发生的规律及变化情况;
3、将监控量测结果及时反馈于隧道设计、施工、建设管理中,确定施工管理等级,为工程施工变更、索赔提供原始基础资料;
4、为施工管理及时提供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
5、积累资料,供以后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二、监控量测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监控测量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调整量测项目和内容。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施工过程中。
监控量测应作为施工组织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施工工序,并贯穿施工的全过程,为施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
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编制量测计划。编制内容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反馈方法及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
现场应成立专门监控量测小组,负责测点埋设、日常监测、数据处理
和仪器维修保养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于设计和施工。
三、监控量测的内容和方法
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1、洞内观察: 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围岩、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
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岩溶发育区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地表植被变化等。
四、监控量测的技术要求
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尽量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
必测项目,各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
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或洞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每
15~20d应校核一次。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5~20d才能结束。
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
注: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五、监控量测数据处理要求
1、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绘制测值变化量和变化速率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对于地表下沉值还应绘制测值沿隧道纵向和横向的变化量和变化速率曲线。
2、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
3、数据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制订对策。
六、监控量测数据处理方法
回归分析是目前时测数据数学处理的主要方法,通过量测数据回归分析可以预测最终位移值和位移速率。目前常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