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代诗词语言鉴赏
一、古代诗词的语言 特点
1、古代诗词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
“日色冷青松”;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颠倒词序
《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注意诗词中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留下的空白。
古代诗词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2、凝炼,极富表现力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小妹出题)
苏轼兄妹论诗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下品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苏轼:依小妹的高见呢?
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小妹出题)
(摇、舞、扶) (映、隐、失)
苏轼兄妹论诗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小妹出题)
(摇、舞、扶) (映、隐、失)
苏轼兄妹论诗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