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文档名称:

诗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ppt

格式:ppt   大小:3,131KB   页数:8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ppt

上传人:dlmus1 2017/9/7 文件大小:3.0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归来的歌”与新现实主义诗歌
第三节“朦胧诗”与新诗潮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诗歌探索
第五节新世纪诗潮
第一节概述
一、传统、历史流脉和精神先驱
1、两个历史传统:红色诗歌、潜流写作
2、白洋淀诗人群:前朦胧诗代表诗人
食指:孤独、悲愤、沉沦
芒克:阴冷、理性、抗争
多多:思索、批判、理想
根子:荒谬、怀疑、清醒
二、新时期诗歌的分期
1、裂变和孕育期(1978年以前)
文革地下诗歌、白洋淀诗群、食指、天安门诗歌
2、生长期(1978—1985)
朦胧诗、新现实主义诗歌
3、蜕变期(1986—1991)
第三代诗、女性诗歌、海子
4、弥散期(1992年以来)
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
三、特征与成就
1、现代性和变革性
2、文学思潮的先锋
3、民间和边缘化运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诗人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诗人芒克
芒克随笔集《瞧!这些人》封面
多多,著名诗人,旅居荷兰。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出国。多多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等。1986年获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1988年获首届今天诗歌奖;2000年获首届安高诗歌奖。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诗人多多
*“白洋淀诗群”
1、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
2、具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3、更注重借鉴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的材料和方法
4、活动方式:读书、朗诵诗歌、交换诗稿
5、以“大字报”的形式开创同人杂志《今天》
1978年12月,由“白洋淀诗群”的部分成员芒克、方含以及北岛、江河、严力等发起,食指、舒婷、顾城、杨炼等人参加的《今天》杂志,在北京创刊。到1980年停刊,共出了9期。
《今天》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思想艺术特色,成为当时一个影响最大的民办杂志。它的主要特点是以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审判历史,鼓吹人性解放和人尊严,以热烈的姿态呼唤未来。
《今天》在中国出现,无疑与文化革命中成长的那代人有关。他们在迷失中寻找出路,在下沉中获得力量,在集体失语的沉默中呐喊,为此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的影响远远超出文学以外,遍及美术、电影、戏剧、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与艺术的开端。 
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一个再强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
——北岛:《今天》创刊25周年开幕式致辞
1978年底,《今天》秘密诞生在北京郊区一间狭小的农舍。作为1949年后第一份非官方的文学刊物,它张贴在北京的政府机关、出版社和大学区。两年后被警察查封,1990年夏天在海外复刊
“天安门诗歌运动”
一、1976年——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转折
1月,周恩来逝世;5月,朱德逝世;9月,毛泽东逝世。
自然现象:丙辰龙年,天崩地裂,唐山大地震,东北殒石雨。
二、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丙辰清明,人民以诗歌的海洋悼念周恩来总理,展开了正义对邪恶的搏战。
三、如何评价天安门诗歌运动
是爱的大纛,憎的丰碑;是“文革”期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政治化的一种典型表现;作者是匿名的群众,水平参差不齐,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提供多少经验,但却意味着独立思想和独立写作的表达的再次复苏。
天安门诗抄
抹去吧,眼角的泪!
鞠上最后一躬,
再把战刀多磨几回。
死,决不是战斗的终止,
死,是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