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专才与通才.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专才与通才.doc

上传人:ipod0c 2017/9/8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专才与通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才与通才
通才与专才的原辩辞 2008-12-25 12:50:00| 分类: 辩论赛|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正方一辨:
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对方辩友讨论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题目。
我方认为: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所谓专才就是精通某一学科(包括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备某专业知识特长。而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领域技能的人。吃得开:指更需要,行得通。
专才、通才,何者在这个社会上更吃的开,那就要看何者构建了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我们说专才比通才吃的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们首先具有某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是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体现的是科技的进步、知识技术的专深、社会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需要的要求。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才,来构建成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在社会上自然更吃的开
2、专不等于狭隘,专更加不是一蹴而就。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升华,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拔尖的专才,好比只有在宽广、厚实的地基上,才可能建筑起高楼大厦。
3、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家门,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中层次专业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设计品开发的专门性人才。低层次专才则是对某一专门性的职业岗位的规范、技术和操作相对精熟的人才。
综上,我们认为专才构成了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在社会上更加吃得开。同时,我们提请对方辩友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的现实性,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社会就业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少数的天才和全才。我们希望成为天才,我更愿意用聚焦法则,让我们具有一技之长,来贡献社会的主体力量。
2、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并能应用在所在岗位之中,简单的说,会打篮球的程序员依然是专才。
3、通才不是凭空产成的。一杯水倒在两个杯子里,就只剩半杯,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在一下的比赛中,说多一种技能又多好,有得必有失啊
4、就业上,对于我们刚接触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更加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专才是社会的主体,一味的追求通才,只会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疏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专才比通才更吃的开。
反方一辨:
大家好!(听了对方的立论,我有两点需要指出:
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
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
3,谢谢对方的提醒,虽然没有必要:我们说通才不是全才,也不是万金油,同样的道理专才也不是!
无可否认,通才和专才都有各自的社会发展空间。但是,通才还是专才更吃得开呢?我方认为是通才!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通才与专才也是如此。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再者,比较性命题要有一个恰当的判断标准,我方的判断标准就在于何者能更好地在社会中求得发展空间,体现自我价值;何者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贡献社会。
首先,从个人求得发展空间,体现自我价值的角度来看:
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得一辈子从事一种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
另外,教育部在1998年上半年开始着手进行新一轮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修订按照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将原有的500多种专业调整减少到249种。这种从社会需求出发为拓宽人才出路而做的调整也体现了通才比专才更为适应社会需要。
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它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关于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的体现. 从十九世纪起,美国大学史上曾经就通才教育发生过几次重大的争论,最后,通才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在美国的重要大学取得了主导地位。我们要明确的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是开发智力,一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比传授知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