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影响.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影响.docx

上传人:麒麟才子 2023/1/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影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是由【麒麟才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华夏地区兴盛起来,从而广泛流传于世界。在佛教传播中,佛像也是教徒们的精神信仰,在确定程度上深受古印度在佛像造像艺术中的影响。下面文章就从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内涵开放论述,这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确定的特征,从而提出创新进展策略,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理论供应关怀。
关键词:佛教造像,古印度佛像艺术,文化交融

一、古印度佛像艺术造诣在我国的影响阶段
古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其佛像艺术造诣可以从年限上划分为"师仿"阶段与"新创"阶段。在每一阶段中,对于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皆有不同,但本质上皆为对佛教信仰的传承与进展。虽然在我国众多的佛像之中其数量之多难以统计,却可以从三国时期与北魏时期的风格演化予以辨析。
(一)师仿阶段的佛教造像艺术影响。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相关史料记载最早的年限在公元200年左右,正是三国时期(约220-280年),在此历史阶段记载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内金铜佛像",便是我国正史中第一次对佛教雕像的初次记载。而现存的金铜佛像是公元338年,赵石虎建武四年,也是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具备明确纪年的佛像,标志着定型化佛教造像艺术已经在此时普及。
2
早期师仿阶段的佛教造像艺术以古印度佛像的工艺风格为主,其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是此时佛像风格的主要特征。在古印度佛像的源本基础之上临摹佛像艺术造诣,可以视为对古印度佛像的艺术沿袭与传承。在此过程中,佛像的神态形象等特征并未发生较大转变,而且保留了古印度佛像的主体特征。
(二)创新阶段的佛教造像艺术影响。历史的进展推动了佛教在我国的进展,而佛教信仰同时深化到政治导向的价值取向中。在北魏年间(386-534年)孝文帝亲政,对于佛教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并在迁都于洛阳之后创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其"秀骨清像"的风格演化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而在融合南北佛像艺术风格之后,演化出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一系列佛像范式。
其艺术表现形式更为清爽自然,佛像面容清瘦,风神飘逸,进而形成了区分与古印度佛像的主体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风格形成基本可以定义在隋唐时期(581-907年),在这一历史阶段也是我国雕塑艺术飞速进展的阶段,更是在唐朝武则天时代达到了顶峰。而龙门奉先寺作为其中集聚代表性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涉及到卢舍那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主像高17米,在纯熟的刀法之中群像布局极为严谨。而佛像身体圆肥丰硕,面容贴切近人,笔意豪壮。
3
同时在菩萨细腰斜款和雍容华丽的艺术设计中体现出对于佛教形象的本土化特征,而天王与力士在其艺术设计上主要集中在肌肉怒凸和神情雄武形象气质。在唐玄宗时期可以使视为我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期,其圆润丰腴与宽妆高髻的艺术形象,更加布满了生命力与活力,表达出超越古印度佛像艺术造诣的圆熟与完善。
二、笈多佛教造像对我国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影响
(一)丝绸之路艺术传播。我国南朝时期自宋朝420至589的历史时期中,与古印度的笈多王朝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在此阶段中,长江流域的佛教艺术受到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和深化。从魏晋时期的玄学进展来看,秀骨清相艺术风格是此时的主要艺术特征,并在东晋刘宋陆探微的画笔之中充分的表达了这样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龙门石窟在创作阶段的多元文化融合与互补。
而此时古印度由于和我国南北朝政府对立,并深受丝绸之路传人影响,进而形成了北方超越南方的表现形态,但是此时南方基于海路文化的传播,在其艺术影响上也受到了确定的波及。同时梁武帝遣使求佛,便是在此阶段中的海路文化传播。
5
(二)南海海陆艺术传播。宋元嘉年月之后,我国南朝与古印度的网络进一步加深。依据《宋书蛮夷列传》记载,在元嘉五年时,天竺迦毗黎国遗使人传播佛像造像技术。依据《高僧传译经篇下》记载厨宾僧人也曾求那跋摩经师子国、闺婆国、广州到达京师建康。并在天竺舶主竺难提曾数次来往于中国与古印度之间。从而能够明确双方沟通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升华。直到南齐献金镂龙王坐像,关于佛像艺术传播的相关记载可以发觉,中外沟通极为亲热,佛像艺术已经可以从南海入传我国。
(三)多文化交融相互渗透。我国佛教在不同朝代的进展中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与波及,实质上这样的影响也造就了我国特有的佛教造像艺术元素。一方面,在古印度笈多王朝的历史阶段中,丝绸之路将多元文化带入中原,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并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继承了笈多风格。那么在考察西域佛像的过程中也能够发觉我国佛像融入了这一历史阶段的风格导向,并同时具备了少量的犍陀罗风格。
另一方面,我国佛教造像艺术消逝本土化的创新进展,针对佛像式样进行了部分调整,实质上也是针对典型的"秀骨清相"与"面短而艳"的风格化演进。那么这样的进展也不能完全剔除笈多关联度,因此可以证明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进展也受到了古印度的阶段性影响,并且以笈多艺术的影响颇深。
5
参考文献:
[1][J].设计,2017,(13):78-79.
[2][J].中央民族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2):153-157.
推举阅读:佛学争论佛教论文投稿
《佛学争论》(年刊)创刊于1992年,系中国佛教协会所属中国佛教文化争论所主办的具有极强专业性的佛学争论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