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小麦纹枯病.ppt

格式:ppt   大小:2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麦纹枯病.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9/9 文件大小:2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麦纹枯病.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
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小麦纹枯病--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眼斑)、倒伏、枯孕穗(枯白穗)等多种症状。
小麦纹枯病
病原
无性态: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有性态:担子菌亚门角担菌Cenatobasidium,自然情况下不常见。
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也能侵染小麦引起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以菌核和病残体中的菌丝体在田间越夏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其中菌核的作用更为重要。
传播:此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
侵染与发病: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或侵染垫产生侵人丝直接侵人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冬麦区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①冬前发病期②越冬静止期③病情回升期④发病高峰期⑤病情稳定期
再侵染:小麦纹枯病靠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
发病条件
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等。
品种抗病性: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以当地的农家品种为主,品种遗传上存在异质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在品种推广上趋于单一化,大量推广矮秆品种。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对各地推广的品种进行抗纹枯病鉴定的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只有极少数表现耐病或中抗,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当前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
耕作与栽培措施: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一般是二年三作,随着生产集约化的发展和复种指数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北方麦区逐渐形成了有利于病害发展的小麦、玉米一年二作的栽培制度。小麦地连作年限长。土壤中菌核数量多,有利于菌源积累,发病重。另外小麦早播气温较高,纹枯病发病重,适期迟播纹枯病发生轻。
灌溉条件的改善,播种密度的增高,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水浇麦田面积增加,化肥施用量增加,播种密度也加大,一些地区氮肥施用量达到了4050kg/hm2,造成植株生长嫩绿,田间郁闭,相对湿度增加,纹枯病加重。高产田块纹枯病重于一般田块。
气候条件:不同发病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的要求,湿度成为发病的主导因子。3月至5月上旬的雨量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河南省1997、1998、1999年继续3年纹枯病大流行就与当年春季多雨有关;而2000年冬春季干旱,直到4月上旬调查小麦纹枯病,仅在下部叶鞘危害,尚未扩展到茎秆,当年小麦纹枯病为轻发生年。
土壤条件: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沙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 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土地区。中性偏酸性土壤发病较重。
小麦纹枯病--病害控制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农田生态状况关系密切,在病害控制上应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的策略。
(耐)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