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doc

上传人:可爱大爷 2023/1/15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是由【可爱大爷】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15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作为高中生物老师,试着写一下高中生物的教案吧。教学方案不仅能让课堂顺利进行,还能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我们分享你的高中生物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希望你喜欢。
#151712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根底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根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根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根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
2/15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根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局部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响的结构根底,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根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根底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根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反思: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51713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2
3/15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对于纯化学反响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响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响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响,这些化学反响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br/>二、教学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①通过回忆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拟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4/15
: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比照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响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答复: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5/15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响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响,不仅反响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适宜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答复: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答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答复: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6/15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答复: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表达,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表达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响,而对其它反响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响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稳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开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7/15
完成课本82页根底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鼓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开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5分钟)
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9/15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根底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开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开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测,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测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缺乏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局部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151714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3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局部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那么。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和理解遗传学的根底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根底。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表达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0/15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的学****方法是先做后识别,或是一边做一边识别。〞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根底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拟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开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到达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世纪盛典公司遂将北京大学起诉到法院。
10/15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根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改良后的模型如下: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