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大众传媒角色研究(1).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大众传媒角色研究(1).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7/9/1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大众传媒角色研究(1).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大众传媒角色研究(1)
摘要: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是个体动机、社会环境和集体记忆综合作用的结果。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也在各种心理因素和外在刺激影响下呈现出特殊的特点。在网络谣言生成、传播、控制的各个阶段,大众传媒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意无意中助长或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认清网络谣言和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大众传媒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大众传媒
一、前言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不管是传播范围还是传播速度都大大扩展。而过去通常在与人们切身相关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中肆虐的谣言,现在却在互联网上逐渐演变成了近似常态。互联网传播的匿名性和便捷性给谣言插上了一副隐形的翅膀,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BBS、博客等网络应用,一些人不负责任地渲染事实,夸大细节,随意编造。网络中把关人的缺乏也给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言论空间,极快的传播速度与复杂的传播结构使谣言具有了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甚至危害到现实社会。
从乾隆年间的“叫魂”谣言,到现在网络上泛滥流变的艾滋针谣言;从留下“人言可畏”遗言的阮玲玉,到韩国不堪网络谣言而***的崔真实……自古至今,大到国事战事小到家长里短,一旦谣言蔓延开来,窃窃私语的人群就有可能成为***于无形的利器。而最近的例子莫过于一则蓄意散布的关于江苏某医院众多医生因医药代表的性***而感染艾滋病的网络热帖了,这则消息引起众多网友震惊并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而最终发帖人和医院证明只不过是谣传,但是谣言的大规模传播对医院、医务代表的形象的破坏以及艾滋病引起的心理恐慌却难以平息。
谣言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特征的集群行为,与社会环境和受众心态紧密联系。目前中国社会变迁剧烈,人们所感知到的风险性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依赖媒介来减轻不确定性,而当大众媒介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时,谣言、八卦、小道消息就甚嚣尘上。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中谣言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而在危机状态中往往会演变成群体冲突甚至社会动荡。
二、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已经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种层面对谣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谣言研究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学者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描述了战时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律。谣言被学者们理解为扭曲的沟通,或是无意识的集体记忆,或是未经官方证实的私下流传,或是群体心理的投射。而普遍的观点认为谣言也具有正面的社会功能,其产生与传播与群体中的恐惧蔓延和感情困扰有很大的关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会失调和不平衡,因此会用推测及诠释的方式来解决心中的不安与焦虑(Pendleton, 1998; Rosnow, 1988),最近的著作揭示出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是个人的不安、普遍不确定性、谣言可信度和涉入程度的选择性集合(Rosnow)。
国内学术界多从宏观社会背景下研究谣言的传播与功能。早在1939年北京大学训导长陈雪屏就撰写了《谣言的心理》,指出“谣言是多数人集合的反应,产生于非常的情境中”。谣言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心理(孔飞力,1999);谣言也被用作政治斗争中操纵民意的手段(黄岭峻,王芳,2017);谣言是对社会巨变的反应,是被重新建构的集体记忆(李若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