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pdf

格式:pdf   大小:1,467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pdf

上传人:小s 2023/1/20 文件大小:1.4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是由【小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无菌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
务的全过程。
本实施细则中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
任何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
第三条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本实
施细则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作为质量管理体
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
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五条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
(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四)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
(五)指定专人和部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生产企业内部贯
彻和执行。:.
第六条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
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员工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的
意识。
第三章资源管理
第七条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
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八条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相应技术和法规等培训,具有相关理
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九条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
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
第十条若工作环境条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工作环境
条件要求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工作环境条件。
第十一条生产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
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生产区
有不良影响。厂址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第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确定产品生产中避免污染、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
产的过程。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
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要合
理。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洁净室(区)的级别设置原则见附录。
第十三条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
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
染。:.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
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第十四条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洁净室(区)的
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第十五条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
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第十六条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
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并作好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
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第十七条生产企业应当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
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对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是否影响产品质
量进行定期检(监)测和验证,检(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存档。
第十八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有人员健康档案。直
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
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第十九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服装的要求,并形成文件。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
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
服应能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第二十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并形成文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
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对手
再进行一次消毒。:.
第二十一条生产企业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
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区。工艺
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
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第四章文件和记录
第二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的文件应
当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本细则中所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技术文件、作业
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质量手册应当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和规定。
第二十四条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和保持所生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规范、生
产过程规范、检验和试验规范、安装和服务规范等。
第二十五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以下的文件控制要求:
(一)文件发布前应当经过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并满足本细则
的要求;
(二)文件更新或修改时,应当按照规定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批准,并能识别文件的更改
和修订状态,确保在工作现场可获得适用版本的文件;
(三)生产企业应当确保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其他外来文件得到识别与控制;
(四)生产企业应当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防止不正确使用。
第二十六条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作废的技术文档,并确定其保存期限,以满足产品维修
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的需要。
第二十七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
护、检索、保存期限、处置的要求。记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记录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并防止破损和丢失;
(二)生产企业保存记录的期限至少相当于生产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
生产企业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
第五章设计和开发
第二十八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设计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过
程实施策划和控制。
第二十九条生产企业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应当确定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及对各阶
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等活动。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的活动和接
口,明确职责和分工。
第三十条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包括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
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其他要求。对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第三十一条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输入要求,提供采购、生产和服务的依据、产品
特性和接收准则。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并保持相关记录。
第三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和开发到生产的转换活动,以
使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
第三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结果及任何必
要措施的记录。
第三十四条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
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第三十五条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
预期用途的要求,并保持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确认可采用临床评价和/或性能评价。进行临床试验时应当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
的要求。
第三十六条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识别并保持记录。必要时,应当对
设计和开发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
当评价因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同时应当符合相
关法规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生产企业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
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
第六章采购
第三十八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采购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
的采购要求。
当采购产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时,采购产品的要求不得低于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第三十九条生产企业应当根据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和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
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当产品委托生产时,委托方和受托方应满足医
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对供方满足其采购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制定对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
重新评价的准则。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录。
第四十条采购信息应当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包括采购产品类别、验收准则、
规格型号、规范、图样,必要时包括过程要求、人员资格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可追溯性要求的范围和程度,保持相关的采购信息。
第四十一条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产品进行检验或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采购要
求,并保持记录。
对来源于动物的原、辅材料应当对病毒进行控制。
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执行
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第七章生产管理
第四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实施所有生产过程。
第四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并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
过程。
第四十四条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
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监视和控制。
第四十五条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清洁处理或者从产品上去除处理物时,生产企业应
当将对产品进行清洁的要求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对无菌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污染的控制,并
对灭菌过程进行控制。
第四十六条生产企业对洁净室(区)内选用的设备与工艺装备应当具有防尘、防污染
措施。
第四十七条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应当无毒、耐腐蚀,
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和粘连。
第四十八条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
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均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第四十九条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能避免产品:.
在存放和搬运中被污染和损坏。
第五十条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
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医疗器械的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
进行,末道清洁处理介质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五十一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规定,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作好清场
记录。
第五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
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
第五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
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五十四条如果生产过程的结果不能或不易被后续的检验和试验加以验证,应当对该
过程进行确认。应当保持确认活动和结果的记录。生产企业应当鉴定过程确认人员的资格。
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
文件,确保在软件的初次应用以及软件的任何更改应用前予以确认并保持记录。
第五十五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程序并形成文件。灭菌过程
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实施前进行确认,必要时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第五十六条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
录,灭菌记录应可追溯到医疗器械的每一生产批。
第五十七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保持每批产品的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应当满足医疗器
械可追溯性要求,并标明生产数量和入库数量。
第五十八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标识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明确在产品实现的全过
程中,以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防止混用和错用。:.
第五十九条生产企业应当标识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以确保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中,只有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
第六十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可追溯性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范
围、程度、唯一性标识和所要求的记录。
第六十一条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应法规及标准要
求。
第六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防护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产品防护的要求。防护
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企业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各种无菌医疗器械和材料的贮存条件,并控制
和记录这些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注册产品标准和包装标识、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第
八章监视和测量
第六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确定所需要的监视和
测量活动,配置相应的装置,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符合下列规
定的要求:
(一)应当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识,并保存记录;
(二)应当规定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
失准;
(三)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
评价和记录,并且应当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
结果的记录;
(四)对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应当确认其满足预期要求的能力,
必要时再确认;:.
(五)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测室。
第六十四条生产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应当对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验证
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第六十五条生产企业完成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生产
企业应当对产品放行的程序、条件和放行的批准作出规定,应当保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
据,并记录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
第六十六条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及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办法,按照生产批
或灭菌批进行留样,并作好留样观察记录。
第六十七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反馈程序并形成文件,对是否已满足顾客要求的信息进
行监视,并确定获得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第六十八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审核的准
则、范围、频次、参加人员、方法、记录要求、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评定,以确定质量管理体
系是否符合本细则的要求并有效实施。
第九章销售和服务
第六十九条生产企业应当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评审并保持记录,对确定的产品要
求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如合同、标书、订单或产品信息等,以确保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些要
求。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当重新评审并保持评审记录,修改相关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
第七十条如本条款适用,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医疗器械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
并形成文件。
当医疗器械安装活动由生产企业或其授权代理以外的人员完成时,生产企业应当提供安
装和验证要求的文件,并对安装和验证活动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由其或其授权代理完成的安装和验证记录。:.
第七十一条生产企业在有服务要求的情况下,应当规定服务活动及其验证的要求,并
保持所实施服务活动的记录。
第七十二条生产企业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要求。
第七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保持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应当能够追查到每批产
品的售出情况。
第十章不合格品控制
第七十四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控
制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七十五条生产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
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第七十六条在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
措施。
第七十七条若产品需要返工,应当编制返工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
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内容,并应当经过批准。在批准返工文件前应当确定返工对产品的
不利影响。
第十一章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第七十八条生产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调查、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保
持记录。
第七十九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保持发布和实
施的记录。
第八十条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的要求建立不良事:.
件监测程序并形成文件,明确不良事件管理人员职责,规定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报告原则、
上报程序和时限。
第八十一条生产企业应当保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记录,并建
立相关档案。
第十二章分析和改进
第八十二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数据分析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收集与产品质量、不良
事件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包括反馈、产品质量、市场信息及供方情况。
第八十三条生产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
以确定产品的符合性、顾客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保持数据分析
结果的记录。
第八十四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不合格的原
因,采取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并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第八十五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
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十六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预防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潜在不合格的
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并评审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第八十七条生产企业若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应当经过批准并
记录理由。
第十三章附则
第八十八条本实施细则中提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是指对于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制
定的一系列法规和规范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第八十九条生产企业可根据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确定不适用的条款,并
说明不适用的合理性。
第九十条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
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
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
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
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
其作用均具有减少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最大允
许统计数。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的无菌制备及产品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
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
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
忠告性通知:在医疗器械交付后,由生产企业发布的通知,旨在以下方面给出补充信息
和/或建议采取的措施:
——医疗器械的使用;
——医疗器械的改动;
——医疗器械返回生产企业;:.
——医疗器械的销毁。
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
——随附于医疗器械。
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监视:确定过程符合性的一组操作,是持续的过程,指观察、监督、使对象处于控制之
下。可以包括定期测量或检测。
测量: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设计和开发输入:是指产品在设计和开发开始阶段,将与产品要求有关的预期用途、功
能、性能要求、安全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风险管理和相关信息等,充分、适宜、完整地形
成文件的过程。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果,指将产品要求转化为产品安全和性能所必
需的产品特性或规范,包括样机、样品、文件、图样、配方、制造、服务和接受准则等。设
计和开发输出应能验证并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如:通过加工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
序,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等。
特殊过程:指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难以通过其后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
在本附则中未列出的术语与GB/T19001族标准中术语通用。
第九十一条本实施细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九十二条本实施细则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通知》
(国药监械〔2001〕288号)和《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生产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药监械〔2002〕472号)同时废止。
附录: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
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二、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及需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区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
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
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三、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入的无菌医疗器械或
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
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四、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
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
五、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
净度级别的设置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
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
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
六、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
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七、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
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000
级洁净室(区)内。
八、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度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m≥5m浮游菌/立方米沉降菌/皿
级别
100级3,50005l
10,000级350,0O02,0001003
1OO,000级3,500,00020,00050010
300,000级10,500,00060,000—15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
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
细则》的要求,为了规范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检查工作,统一检查
要求,制定本评定标准。
一、检查评定方法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须根据申请检查的范围,按照无菌医疗器
械实施细则,确定相应的检查范围和内容。
(二)无菌医疗器械检查项目共253项,其中重点检查项目(条款前加“*”)31项,一
般检查项目222项。:.
(三)现场检查时,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对不符合事实做出
描述,如实记录。其中:
严重缺陷项:是指重点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一般缺陷项:是指一般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不适用项: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而出现的不适用检查的项目。(该项目企业
应当说明理由,检查组予以确认)
一般缺陷率=一般缺陷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般检查项目中不适用项目数)×10
0%。
(四)结果评定:
项目
结果
严重缺陷(项)一般缺陷率
0<10%通过检查
010-20%
整改后复查
1-3<10%
0>20%
1-3≥10%
不通过检查
>3—
二、检查项目
条款检查内容
0401是否建立了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
0402是否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相互沟通的关
系。
*0403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没有互相兼任。
*0404质量管理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否能独立行使保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保证产品质量符
合性的职能。
0501企业负责人是否组织制定了质量方针,方针是否表明了在质量方面全部的意图和方向并形成了文
件。
0502企业负责人是否组织制定了质量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进行了分解,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