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分析其作用。“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林冲性格转变是怎样随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进而认识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理解当前倡导的“和谐”“民生”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
1. 通过小说情节、细节描写等把握林冲的性格特点
2.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 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知识链接”板块, 注意加粗部分。
2、大声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僻字,查阅字典并将字音标注在课文中。
3、通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句,再研读完成导学案。必须完成2遍以上的文本阅读。第一遍,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第二遍,了解小说情节,感知人物性格,思悟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诵读全文,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句。
3、侧重梳理情节结构。
预习案
【导语设计】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的性格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充分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充分展现了《水浒传》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知识链接】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人物形象。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只有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和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4)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水浒传》
施耐庵(1296—1370),祖籍苏州。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擅文,才华出众。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是元至顺进士,曾任钱塘县官两年。由于生活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经历过元末激烈的农民起义,深感自己与当道的权贵不合,决定归隐,闭门著书,最后终于创作完成了巨著《水浒传》。《水浒传》现存有明代100回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水浒”故事在宋末已经成形,《李逵负荆》等“水浒戏”在元代也已经十分盛行。施耐庵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定型。它反映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历史故事,热情讴歌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封建社会的各种领域,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展示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人耳熟能详。
《水浒传》是描写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叙事,跌宕起伏而又章法绝奇,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含短篇,十分贴近市民生活。书中描写了一批聚集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每个人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和经历,把一百零八位草莽英雄描写得“情状逼真,笑语欲活”,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明确指出:“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