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述评.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述评.doc

上传人:pppccc8 2017/9/18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述评.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述评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落后的主要矛盾是企业规模小以及极度竞争。我国商品流通渠道的变化说明,以批发主导型的大型流通集团符合中国商品流通发展模式,必须根据企业与市场替代原理,进行集团内部企业组织模式和产业链的设计。
关键词:批发企业企业集团建设产业竞争力

流通产业现状

我国流通产业企业规模不经济影响流通产业规模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商业生产力水平提升,流通产业落后的矛盾日显。《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2003)认为;“当前中国的流通业境遇尴尬。首先,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最大的停顿,最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竟然吞蚀掉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深化流通改革的重大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商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企业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连锁、股份制改造成为改革的新的浪潮。魏杰(1999)认为,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是中国企业大趋势。最具代表性的有大连商贸集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连续合并了数十家商业企业,在全国500强中排114位。但是也有许多失败的企业。2002年1月王强的《企业失败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研究企业失败问题。但还缺乏企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的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关于如何重新认识贸易(商业)作用和地位,引起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的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瓶颈”,特别是2005年流通产业入世保护期满后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成了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提高我们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现有资料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内最大的企业规模不及国外流通巨头的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显然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日商务部提出,力争在5—8年内培育出15—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竞争。

流通产业改革目标

中国流通产业,该怎么走?根据2002—2003我国商贸理论综述和2004入世保护期满后中国商业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及有关中外文献的计算机检索看来,已经形成了加速培育和发展流通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共识,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
赵洪斌(2004)进一步区分为产业绝对竞争力,产业相对竞争力。当前流通产业的问题恰恰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绝对竞争力失缺以及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相对竞争力失缺。蔡柏良(2004)提出了流通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是网络资源观点。宋则(2003)归纳了“批发革命”的新动向,一是批发资本多元化,制造业资本和零售业资本均大量快速注入批发领域;二是批发企业模糊化,不少企业的法律存在形式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而实际上从事大量的批发业务;三是经营机构大型化、职能综合化,通过大额订单控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能力增强;四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大批发商的培育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产业中的作用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