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docx

格式:docx   大小:1,48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docx

上传人:LiJianhua666 2023/2/6 文件大小:1.4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 】是由【LiJianhua66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Revisedat2pmonDecember25,2020.
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试题(B卷)
福建师范大学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三种典型的观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取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
、专家、校长、、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校长、教师、学生 、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其中之一是( )


( )


,它追求的是一种( )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6.()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着作是()。


,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10.()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计30分)

?
,课程的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
四、论述题(请从下列3题中任选2题作答,每题15分,本题共30分)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空格,计20分)
,专门性,结构性。
,主动适应论,超越论。
,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统一性,内在联系。
,学生,教材,环境。
6.《课程》
、生成性取向、表现性。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计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6小题,计30分)
;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
,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从强调目标与计划到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正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隐并重;从只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校内校外并重。
(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tier)的英文第一十字母的缩写。CIPP评价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该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为四类:第一,设计决定,它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第二,终结性决定,它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第三,实施决策;第四,循环决策,即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入课程,抑或再次试验。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目标。
;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课程审议;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以学校为本位;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是追求“实践兴趣”。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2小题,计30分)
1.(1)学****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来源的学****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
(3)学科的发展,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目标的来源需要合理认识以下儿个问题:第一,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把知识的价值指向于理解世界以与世界更好地和谐共存,指向于提升生活的意义而非仅限于功利追求。第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使生活的意义得以提升的知识,是使个人获得自由解放、社会不断臻于民主公正的知识,这类知识整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第三,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需要在以下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
(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于人的自由。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等与融合,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即是课程实施过程对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现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2)相互适应取向(或相互适应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