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5
文档名称: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ocx

格式:docx   大小:2,257KB   页数:4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ocx

上传人:刘全娇 2023/2/6 文件大小:2.2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是由【刘全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Revisedat2pmonDecember25,2020.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理论基础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
摘要:《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历法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并由此规定和指导着《内经》理论的取向,使其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时间节律。但《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认识,大多属于外源式的,许多问题还需要用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特别是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或实验加以验证。
关键词:《内经》,时间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中图分类号: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8X(2005)01-0005-02
从医学理论的产生途径或建立方式而言,不外乎内生和外源两种。所谓内生,是指直接从医学经验中,通过归纳推理或想象、联想等方式,总结、抽象出医学概念、命题和理论,尽管它有时也借助于某些医学之外的事物或观念的启示,但它不照搬其他学科中的既成的理论;所谓外源,是指将医学之外的学科中某些既成的概念、命题和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式引入到医学中,与医学经验或某些原有的医学概念相结合,而建立起相应的医学概念、命题和理论,尽管它最终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医学经验上,但其理论本身并不是直接从医学经验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从比医学更加基本的学科或与医学相近的学科中移植进来的。《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思想,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历法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
1、天人合一观与时间医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经》中主要表述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同纪”等形式,是指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以及相同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概而言之,人与天同源、同构、同道。[1]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医学全部理论的思想核心,凡是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理论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学说,也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从中医时间医学思想的角度而言,由于人与天地自然同道,而天道循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况且道也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来显示。诚如《吕氏春秋·圜道》说:“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因此,人体生命活动也遵循“圜道”这一基本法则,而呈现出周期性的时间变化结构。如《灵枢·经别》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本脏》则云:“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也”。《灵枢·痈疽》也指出:“经脉留(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素问·三部九候论》也说:“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上述论述说明,《内经》在应用天人合一思想时,已经突破了将人与天地的象数进行简单的、静态的比附上,而是深入地落实到人体生命活动与天地运动的内在原理的关系上,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了深刻的医学理论意义。
另外,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所构建的“天——地—一人”模式中,古人认为天常动,地喜静。天上的日月星辰永无休止地旋转,云雨风雾、阴晴冷暖从无常驻,地上动植物的生死枯荣以及几乎所有的人事活动,都随昼夜和季节而转移,而昼夜季节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人体的运动。因此,人们认为天比地重要,天统摄着地,天的运动法则规范着世间的一切变化,而天的法则,首先表现为历数,所以古人又将“天”与“时”联系起来,统称为“天时”,在他们看来,时间推移的根据和可靠标志,就在于天体的运行。对天的推崇势必导致对时序的看重,即时间重于空间;另一方面,对时序的重视又与偏向功能动态联系在一起,导致对事物研究重视功能而轻于实体的倾向。
2、阴阳五行说与时间医学思想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五运即五行,五行阴阳作为天地之道,必然要遵循天道循环运行的规律,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节律。孙一奎《医旨绪余》云:“天人一致之理,不外乎阴阳五行”换言之,人与天地自然具有相同结构和统一的运动步调,即一致的时间节律。其相同的结构即阴阳五行,其统一的时间节律即宇宙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五行生克制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五行轮流当令。
一般认为,阴阳的本义源自于对日光的观察,而太阳的运行又是古人划分时间的最早标志。《易传·系辞上》说:“阴阳之义配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概念的形成,从自然外物来说,首先取之天地、日月、阴晴、昼夜、寒暑这些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客观现象。由于天和日月的运动旋转,形成了昼夜、年周以及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递擅,所以,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导致了气候和物候年复一年地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使自然界显示出一定的时间节奏,其基本的节拍即“一阴一阳”,也就是一明一暗,一寒一暑,一阴一晴,一动一静……可见,“一阴一阳”之道本身就反映着、包含着宇宙的时间节律,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管子·四时》则云:“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乘马》更明确地指出:“春夏秋冬,阴阳之更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变化也”可见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均受阴阳的支配。即使古代用以标记时间次序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人们也用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加以解释,认为十天干从甲到癸,形象地表现了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万物从发生、成长,经历壮盛、繁茂,到衰老、死亡而后更始的变化序列;十二地支从子到亥,描述了一年十二个月当中,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运演过程。因此有学者一指出:“阴阳本是时间性范畴”[2]。
五行学说起源于五方说、五季说、五星说、五材说的综合,古人用五种具体的物质材料命名五星,借助五星运转可以划分时间;借助太阳的运转以划分方位,而对时间的认识又以空间来分割可见在五行宇宙理论体系和五行系统模型中,时间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春夏秋冬的递擅为动力和节律,描绘出一个循环不已的天系统,宇宙万物就在这个统一的天系统中生化不休。如《白虎通·五行》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指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说明五行是对宇宙万物的五种功能行为的反映,其中蕴涵着时间节律的思想。正由于此,《内经》将五行与阴阳并提,认定:“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而在古人看来,“道”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序又蕴涵着人们必须遵循的“道”。
总之,在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中,时间和空间构成基本框架,但时间结构统率空间结构,万事万物依抓它们与四时十二月(昼夜与四时有同构的时间节律)相应的时间节律,交置在时空统一的宇宙间架之中,时间结构在宇宙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整体宇宙按照统一的步调,进行着和谐一致、周而复始的运动。阴阳五行作为《内经》的理论框架,其上述特点也规定和制导着《内经》理论的取向,使其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时间节律。因而,在《内经》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内容中,都呈现出鲜明的时间性特征。
《内经》时间医学的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必须明确的是《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认识,大多属于外源式的,是将医学之外的学科中某些既成的概念、命题和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式引入到医学中的,因而未必完全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实际,许多问题还需要用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特别是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或实验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邢玉瑞。论天人合一观与《内经》理论的建构[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1-6。
[2]刘长林。《周易》与中国象科学[J]。周易研究,2003,(1):42-52。
(收稿日期:2003一09一26)
《周易》对孙思邈《千金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孙溥泉
(医史教研室)
最近,余田民同志在“引导中医按其内在规律向前发展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提出“文史哲是学****中医的基础课”、“洞悉中国古代社会、哲学、语言文字……是打开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金钥匙”①,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正确的,如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例,该书中的某些理论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周易》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如果不懂《周易》,要想完全打开《千金方》这个宝库是很困难的。笔者论述本文就是想说明这个问题,并以此文表示对余田民同志上述看法的赞成与支持。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提出医生要学《易》。《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孙思邈在这里所指《易》,从《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易传》,而不是《易经》。
孙思邈不仅强调医生要学《易》,而且在《千金要方》中处处将《易》中的朴素自发的辨证法思想作为医论的指导思想,如:“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燠风雨冥水旱妖灾虫蝗恠
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③”这里的“天地变化,各正性命”,在《易传》中原文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周易疏〉解释为“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质天生之质,若刚若柔,迟速之别命才,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④”孙思邈引用这段话作为自书论述“变化之迹无方”的理论根据。再如:“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肾人之用心,……⑤”,这里的“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在《易传》中原文是“是故君子安面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过将其前后句颠倒了一下,仍称其为“大圣之至教”,作为自己论述“可贮药藏,以备不虞⑤”思想的立论根据。再如:“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臣责,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⑦”,这里的“天下之至臣责(zé繁杂)”一语,在《易传》里是这样说的:“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迹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⑧”孔颖达《周易疏》解释:“谓圣人于天下之至臣责之理必重慎明之,不可鄙贱轻恶也,若鄙贱轻恶不存意明之,则逆于顺道也⑧”孙思邈用自己的话转述了《易传》中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强调人体脏腑阴阳“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立论根据,并由此得出医生应当下苦轼夫钻研医学知识的结论。再如:“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苦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⑨”这里的“易称积小以成大”,并不是《易传》的原话,而是孙思邈用自己的话表达了《易传》中有关这方面论述的内容(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⑨;“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⑩),作为自己“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立论根据。
除了以《易经》作为自己医论的根据和指导思想外,在《千金要方》中,还有些内容是直接以《易经》的卦名来论述医理的,如:
“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欲补从卯南(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欲泻从卯南(补不中地户至巽为地虚)欲泻从酉北(天门在乾),针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针出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气以调荣卫,用以将息之,是曰随身宝。”这里的震、兑、坎、离、巽、乾都是卦名。
在《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在论述某些医理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和转述《易传》的原文,但却运用了《易传》中自发而朴素的辨证思想。如《易传》中提到的“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孔颖达《周易疏》解释为“旬,均也”。《易传》中还提到“其出入以度”,孔颖达《周易疏》解释为“言行藏各有其度,不可违失于时”。《易传》在这里不但提出了对立面转化的“度”,所谓“其出入以度”(“言行藏各有其度”),是指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限度内,不会此起质的变化,但如果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度的范围,就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过旬灾也”,就是这个意思。孙思邈将这个思想运用于分析“养性之术”时,曾提出“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孙思邈在这里之所以提出“十二少”,是针对“十二多”讲的,“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他的本意并不是让人消极无为,而是强调“惟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运用于对等劳动,就是要“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和《易传》上所提出的“其出入以度”、“过旬灾也”的思想是一致的。另外,《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⑧、“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将思想运用于论述“养性”的道理时,指出:“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或曰,年未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曰,不然。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老,神老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者,则大佳长生也,然则万无一有,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
”一方面强调阳盛时不可“纵心竭意,地损耗精气”,另一方面又主张六十岁以前,不必实行禁欲主义以“闭精守一”,因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这和《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千金翼方》中,孙思邈不但运用并发挥了《易传》中的某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故曰安者非安,能安在于虑亡,乐者非乐,能乐在于虑殃”之句,就是对《易传》中关于“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思想的发挥;而且在某些卷的论述中,直接引用了《易经》乾卦的原文,如“乾元亨利正九种,吾生日月长吾拜,吾复不饥复不渴,赖得水以自活……”这段话中的“乾元亨利”就是《易传》乾卦开首的原文“乾元享利贞”句的前四个字。除此之外,《千金翼方》的名称还是孙思邈因由《易传》的启发而命名的“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辞,玄文奥矣,陆绩增玄翼之说,或沿斯义述此方名矣。”这里所提出的“十翼”即《易传》,“翼”有辅助之意,相传是孔子解释《周易》的十篇着作,实际上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的作品。陆绩(187~219),三国吴郡吴县人,仕吴,官至郁林太守,通天文、历算,作《浑天图》,注《易》,撰《太玄经注》。所谓“陆绩增玄翼之说”就是指陆绩注《易》这件事,孙思邈就是由“十翼”、“玄翼”的启发而给《千金翼方》命名的。
至于孙思邈为什么如此强调学《易》和重视《易》呢?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深有体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首先介绍了自己怎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窍疑焉。……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易知,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己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其次,他认为《易》中不但概括和总结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而且也包括了医学的最一般规律,“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平易乎?”而且强调《易》对于医理有指导作用
“医之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故圣人作易,……,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变而通之以尽得,鼓之舞之以尽神,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再者,他提出了《易》对于医生临床实践具体指导的几个方面,“然则医不可以无易,……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寒为热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动为静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表里者易其浮沉,缓急者易其先后,逆顺者易其假真。”强调学****易》对于医生诊治疾病有极其巨大的作用“知机知道者,机触于目,神应于心,无能见有,实能见虚,前知所问,后知所居,故可以易危为安,易乱为治,易亡为存,易祸为福。”最后,也回顾了自己学易的过程及其收获,再次强调《易》对于医的重要:“由于自己之惰勤,五十学易,讵云已晚?一朝闻道,立证羲黄。……余虽不敏,犹企医王,因尔重申其义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张介宾在这里所阐述的《易》对于医的作用,实际上讲的是哲学(周易中的朴素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具体科学(医学)的指导作用,论述的个别地方虽有夸大之处,(如“易乱为治……易祸为福”),论述中也没有批判《易》中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其“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基本精神是正确的。
(郑战武协助整理)
注:
①转引自《湖南中医通讯》第一期(1982年3月20日)4~9页。
②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太医精诚”。
③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伤寒例第一。”
④《十三经注疏》“易一·乾”
⑤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序列·药藏第九。”
⑥《十三经注疏》“易八·系辞下”
⑦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序列·治病略例第三。”
⑧《十三经注疏》“易七,系辞上”
⑨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
⑩《十三经注》“易一,屯”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
《十三经注疏》“易六·旅”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房中补益第八。”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养性·养老食疗第四”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三》“辟谷·服水第六”
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张介宾:《类经附翼》一卷“医易”
《周易》思维与《内经》理论建构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
摘要:《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之一,为《内经》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模型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及象数模型,思维方式可分为形象思维、象数思维及辩证思维。《周易》重象的思想影响于《内经》,使《内经》理论的建构重视对象的认识而轻视物质实体。
关键词:《周易》;《内经》;思维模型;思维方式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上古巫术文化演化出来的符号、周初集锦的占筮验词和战国末年的理性诠释三代作品的统合。《易经》是卜筮之书,蕴含着很多生活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易传》是战国末期或稍前一点的作品,出于儒家之手,又受了道家和阴阳家天道观的影响。《周易》符号系统与阴阳概念为纲纪组成的范畴体系相结合构成的理论结构,为中国传统科学提供了宇宙秩序原理、方法论原则和科学观,是推动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内经》亦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思维模型与思维方式两大方面。
1、思维模型
模型是指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维模型两大类。《内经》理论的建构即借用了《周易》的太极象数思维模型。
阴阳摸型《周易》象数体系的基本符号是阴爻(一一)、阳爻(一),基本概念是阴阳。阴阳二字,不见于《易经》,而见于《易传》。《易传·系辞下》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以刚柔的相互作用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对阴阳的规律也有了明确的论述。故《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元代易学家吴澄更详尽地说:“窃谓伏羲当初作《易》时,仰观天文,天文只是阴阳;俯察地理,地理只是阴阳;观鸟兽之文与地所宜之草木,近取诸人之一身,远取诸一切动植及世界服食器用之物,亦无一而非阴阳者。”
阴阳模型是《内经》中最基本的模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联系,并用阴阳理论以阐释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诊断辨证、药物性能的分析及病证治疗。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被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分化为三阴三阳,用以建构十二经脉、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亦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灵枢·阴阳系日月》则将心、肺、肝、肾根据其功能及通应季节气候、物候特点,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阴”,形成四阴阳说。
《内经》汲取并改造了《周易》的阴阳理论,作为建构医学理论的方法论,它摒弃了卦象的有关符号和文字,从阴阳四时变化的原理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更具有实用意义;其对阴阳所象事物及其属性分类较《周易》更为合理完善,对阴阳无限可分性的阐述,比《周易》更进一步。《周易》不以刚柔阴阳双方力量的平衡作为“中正”、“中和”的主要标志,而是以刚柔阴阳所处的爻位以及尊卑等级差异所具有的控制力量为关键,而《内经》中的阴阳双方平等、和谐、合作,无尊卑之分,阴阳之间的有序平衡、互相和谐是健康的根本,阴阳的无序、失衡乖离是病变的根本机制。由此可见,《内经》的阴阳是对《周易》阴阳的改造和发展。

最近更新

土地登记代理人(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题库.. 91页

202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 33页

2023年安全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培优a卷】 112页

2023年机械员继续教育题库及答案 108页

土地登记代理人(地籍调查)题库(培优b卷) 41页

安全员之B证(项目负责人)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43页

土地登记代理人(土地权利理论与方法)题库附.. 49页

《用水用电》安全教育 2页

土地登记代理人(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题库.. 89页

安全员之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 82页

安全员之B证(项目负责人)考试题库(名师系列.. 44页

安全员之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含答案【培.. 82页

资产评估师之资产评估基础考试题库带答案(b卷.. 103页

2022年09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段元锋教授课.. 32页

科室病历及处方整改措施 26页

2022年09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 33页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 122页

《十万个为什么》课件 19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9宣讲教学PPT课件.. 438页

离合器接合叉——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20页

三大规律 78页

中班语言《春雨》课件 13页

立足常态 对症下药 论错别字在语义常态课堂教.. 8页

绍兴市上虞区教育体育局文件 10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论文陶瓷网站开发与设计 41页

JGJ169-2009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56页